01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当年,孟母家住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跟着学祭拜的仪式,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见到此状,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她迁居到集市附近,孟子看见商人做买卖,便学起了商人讨价还价的样子。孟母仍然觉得此地不合适孩子居住。
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迁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看见学生对先生鞠躬行礼,也跟着学礼仪,渐渐地变得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这才定居下来。
孟母不辞辛劳多次迁居,为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古往今来,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父母心里头的大事。
如今,家长们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甚至负责累累也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同事琴姐,最近正在考虑换房子,她打算把180平米的大房子换到学校旁的二手商品房。她感叹说:“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宁愿自己承受多一些,也不愿孩子落后于人。”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无论起步多早,总有人跑在前头。相比于学区房,孩子更需要的是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好家长胜过一套冷冰冰的学区房。
02
有这么一位母亲,她曾经错过儿子十四岁到十七岁的成长时光。当站在十八岁的儿子面前时,她觉得儿子既熟悉又陌生。
她发现儿子对她不再依赖,聊天的内容更是言简意赅。她肯定儿子是爱自己的,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她不愿让自己处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她问儿子是否愿意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她希望通过信件重新走进儿子的内心,去了解儿子的生活和圈子。最后,儿子答应了母亲的提议。
这位母亲就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她1982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4-1986年出版了震惊文坛的书《龙应台评小说》和《野火集》,被余光中先生称为“龙卷风”。1999年,她离开欧洲回台湾,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共同完成的,书籍是以信件的形式展开。我们能在书中读到两代人不同的成长方式、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与碰撞。
在信件的往来当中,龙应台担任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她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在这场母子的对话里,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切的关怀,儿子对母亲重新的理解。与此同时,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且不做干涉,这也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03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时常觉得苦恼,甚至火冒三丈。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孩子正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追求思想的独立自主。
父母习惯孩子对自己的依赖,突然出现了情感的分裂,一时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父母的观念与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家长要多花点时间和耐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让矛盾愈加深厚。
其实,对父母而言,要做到对孩子撒手不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父母很难做到不管教、不啰嗦。
就像龙应台这么开明的母亲,在安德烈抽烟的时候,她都有恨不得把烟从儿子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的冲动,更别说其他父母。
但最后,她没有那样做,她觉得儿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承担错误。
当理性和感性出现纠缠时,很多人会被感性牵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龙应台选择理性看待儿子,当然,她告诉了安德烈抽烟的后果。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起严厉的管教、没完没了的絮叨,正确的沟通和引导更能赢得孩子的认同感。
04
在生活里,有多少父母是打着“爱”的旗号,一次又一次操控着孩子的生活,自以为安排好一切,孩子就能够如愿的过好一生。
殊不知,父母所安排的一切,正逐渐地成为孩子绊脚石。对生活、工作、婚姻,孩子有着自己的看法和选择。面对父母的安排,孩子心里其实是矛盾的。
假如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自己过得不开心。一旦违背父母的心愿,将被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与其说是孩子任性,倒不如说是父母一厢情愿。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有着一颗期盼的心,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能在各方面都取得成就。往往这一系列的期待却成为孩子的压力,他们在生活中进退两难,甚至失去对生活、工作的乐趣。
然而,孩子选择工作,龙应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她没有用父母的权利逼迫孩子,更没有强行说教让孩子听从安排,而是自然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不仅唤起孩子的认同,还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再也没有哪一种方式,比尊重孩子的选择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吧!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多少会有操不完的心,孩子的年纪再大,在父母眼里终归是孩子。不过,在父母与子女这堂人生课里,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长。孩子学会长大,父母学会放手。
最后,引用龙应台在《目送》里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地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