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被讨厌的勇气》第4天

《被讨厌的勇气》第4天

作者: 山谷的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2-08 13:40 被阅读0次

    第4天: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今天,继续为你解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昨天我们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概念,知道要分清楚那些是我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做到自己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另外一个是我们不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做你决定要做的事,至于有没有人表扬你,称赞你,或者讨厌你,不认可你,都不需要费神,因为决定怎么做这是你的课题,而他们怎么看你,这是他们的课题,我们来到世界上是为自己而活的,不是为了满足其他任何人而来的。

          你可能会问: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的终点又是什么呢?

          这正好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果说一切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在人际关系,其实幸福之源也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受

    1、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

          什么是共同体感受?共同体感受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受。

          就比如赛龙舟,你是其中一员,你有你的位置,你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伙伴,必须做到齐心协力,每个人配合的好,划的好就是在给整个团队帮忙也就是给这个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共同体有很多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群,社会,国家乃至整个宇宙,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

          所以,每个人都同时属于不同的共同体。哪怕一个不出门的人,他也在某个共同体中,因为他至少会和电力公司,超市或者外卖平台等产生各种看不见的联系。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不是中心,更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点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归属感,归属感不是靠在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归属感。怎么参与呢?也就是不要认为人人都是应该给你提供服务,眼里只有自己,而是要主动去考虑,我能给别人做点什么?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才能有归属感。

          古人所言:”舍得“,有舍才有得。

           如果怀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从不考虑别人的需求。想自己得到很多,却对别人的利益漠然置之。那他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也将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幸福呢?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要从竞争的怪圈中出来,不要总是想着要去战胜别人,才会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当他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会愿意伸出援手,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眼中的世界才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才会大大减少。

           所以阿德勒给我们开出来一副解药:那就是关心他人,不求回报的做利他的事。

          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他认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每个人只追求个人的胜利。

          他由此向世人发出郑重的嘱托:只要凭着利他之心、感谢之心、谦虚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坚持贯彻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没有人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前面说过我们身处在多个共同体中,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一个人退休后,立马没了精神,因为他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了,失去了原来拥有的地位,名声,成了一名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这种落差,而变得郁郁寡欢。这是他没意识到自己只不过离开了”公司“这个共同体,但是他还在其他的共同体中,他可以继续做贡献,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归属感。

            对共同体的主动选择权也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举个例子,一个厌学的孩子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来自于自身承受力,可能来自同伴,也可能来自老师,如果我们只固执于眼前”学校“这个共同体,就会认为学校就是一切,而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再往后就想要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比如在家庭中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出去了。

            实际上,一张退学申请或者转学申请,休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这种小的共同体关系,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像是杯子里的风暴。

            在一段带给自己伤害的婚姻关系也一样,当你只顾低头在眼前的共同体中痛苦到无法自拔的时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的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当你看见了更大的共同体后,你会发现当时的苦只是”杯中风暴“而已,根本没有那么可怕。

    2、建立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我们现在知道要分离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也知道了人际关系的终点是获得共同体感受,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价值。那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共同体中建立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海洋公园里动物们的表演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每当海洋动物们完成训练员指定的动作后,训练员都会给它们奖励。所以,有家长觉得这种方法用来训练孩子应该也不错,做出一点点好的事情就及时大力的夸奖,让他尝到甜头下次继续做好。也有一种理念是教育孩子要胡萝卜加大棒,既要给他甜头也要大棒高高举起,做错的时候要严厉批评,甚至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在阿德勒看来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相当于是选择“用糖还是用鞭子”而已,其背后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在实施对他人的操纵。他强烈的否定这种赏罚的教育方式。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为什么不可以表扬呢?比如说这句话:”不错嘛,你做得很好“,听起来像是在表扬别人,但这里面包含的却是俯视般的语感,是一种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的评价,不是感谢也不是尊重,是怀着一种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的心态。而表扬的目的实际是操纵,通过这种“甜蜜的”操纵就可以干涉对方的选择,从而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阿德勒提醒我们,如果做事依赖于得到表扬这样的目的,最终也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就像做了一份父母满意的工作,挑了一个父母满意的结婚对象,最后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唯独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那为什么不可以批评呢?批评就更糟糕了,首先批评会让对方有种萎缩的感觉,容易失去再往前走的动力。我们知道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只能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但是现实中许多父母太过着急,他们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到后面要么进入权力之争,要么就是孩子用自我伤害来报复父母。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人与人之间虽不同但平等,这种关系就是横向关系。而像某些男人认为家庭主妇不赚钱,是靠男人养着的,是自己赚钱养家的,所以女性就要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能抱怨不能顶嘴,这种把人的价值和经济地位错误的联系在一起,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一种纵向关系,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

            再拿孩子的学习举例,父母不能说知道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就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是要竭尽全力去援助孩子,努力的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和提高孩子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更加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他去学习。而要做到援助,前提是已经做到了课题分离和采用了横向的关系,也就是说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和你不一样的人,但你们是平等的。

          阿德勒呼吁人们不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去看到更大的共同体,把他人当作伙伴,多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因为人只有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而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为他人服务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不再是想要得到别人表扬或者是自己站在高处表扬别人,不再评价别人。

          在楼道碰见打扫卫生的阿姨说声:谢谢。对外卖小哥说声:谢谢。对主动帮忙倒垃圾的孩子说一句:谢谢你,帮了个大忙。当我们明白人人不同却平等,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达感谢和尊重的喜悦的话,而人们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对他人是有所贡献的,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了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共同体感受,人是处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之中的,所以如果在某一个共同体中找不到出口也不要害怕,去找找更大的共同体,在其中与人建立横向关系,明白人人虽不同但平等,多想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把别人当伙伴,本着无我利他的态度,去做贡献,当你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你就能找到生活的勇气。明天我们将要分享的是最后一篇,内容是我们怎样做才能够活在当下。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第4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yb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