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吉莲
校对:雅璐 志红
编辑:杨荷 雅璐 志红
全然“允许”
“允许”,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以前当我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时,我会感到很痛苦,因为那时候没有全然“允许”的概念,更不知道如何做到全然“允许”。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觉察,思维模式也在改变,慢慢能体会到允许带给我的力量。允许自己做不到,允许老公可以和我不一样,允许儿子周末睡到自然醒。放下心中的执念,放下对别人的过高期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节奏。允许让我不再纠结,让我感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让我能看到生活中的更多美好!在音频中听到杨荷老师说“即使我还做不到,我依然爱我自己,我依然接纳我自己”这句话时,我内心充满感动,身体感到放松、舒展,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美好的画面。虽然我还做不到全然允许,但我会继续学习成长,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发现生活中的“评判”带给你的礼物
评判是一种疏离生命的语言,它让我们陷入对与错的世界中,这时我们只关注好与坏、正常还是不正常、聪明还是愚蠢等。我们会去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而不是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从而引发对方的防卫与抗拒,甚至引发暴力。过年回家,好久没见的表弟媳妇说我瘦了,我心里想,自从阳了以后都没有运动,长胖了不少,她还说我瘦了,我的评判是:这人真虚伪,我心里感到不舒服。这让我也觉察到当我说儿子不运动长胖了,说老公洗碗没有把灶台收拾整齐时,他们肯定也同样感到不舒服、感到愤怒,我也不开心。学习后,在生活中多一些觉察,对别人和自己的允许多了,评判少了,关系和谐了,生活也更美好了!
比较
比较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比较会切断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思。当我对儿子说,同样一个老师上的课,怎么别人可以考110分,你只考了80分,儿子愤怒地说:“那你让他来做你的儿子吧!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此时儿子的感受是愤怒和难过。学习后,看到儿子愤怒了,我没有向往常一样也对他生气,而是学着去觉察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儿子需要接纳、理解和爱,而我却拿他和别人作比较,伤害了儿子的同时,我也感觉生气、愤怒和不舒服。儿子推荐了一些他认为讲得不错的家庭教育的视频给我看,看完后我感到愤怒、生气,我的想法是:这小子,不就是觉得我们没有做到像老师讲的那样吗?那你也做得不怎么样呀。同时,隐约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我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内心各种纠结,心里特别不舒服。经历了被“比较”、不自觉地拿别人做“比较”后,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当我们被比较时,我们会感到愤怒,感到生气,当我们拿别人做比较时,别人也会感到痛苦、愤怒,我们自己还不舒服。其实,儿子给我推荐视频时,是希望我成长进步,成为一个能理解他、懂他的好妈妈,希望亲子关系更和谐。多么有爱、智慧的孩子呀!觉察到这一点,我心里充满感动、感受到了儿子对我的爱。我想,这就是比较带给我的礼物吧!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减少比较,珍惜当下拥有的,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保持内心平和、柔软,带着觉察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幸福生活从“我选择”开始
生活中,当他人对我或者我对自己说“应该”、“必须”、“不得不”时,我感到身体紧绷,心里也感到不高兴、压抑、愤怒。当我对他人说这些词时,对方同样也会感到不舒服,从而产生对抗情绪,阻碍了双方的沟通交流。这些词就像一根根绳子捆绑着我们,让我们感受不到自由,走进杨荷老师的课堂后,我开始学着把这些词从生活中删除,把“应该”、“必须”、“不得不”换成“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你可以……,是因为……",我内心感觉到轻松、愉悦、和谐,我的生活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把“我必须去上班、我应该每天做晚饭、儿子必须好好学习、老公应该多承担一些家务”转换成“我选择去上班,是因为我想为我的家庭做贡献,和老公一起承担家里的经济负担,满足我贡献和爱的需要;我选择做饭,是因为我想为家人准备健康、可口的食物,我看重家人的身体健康;儿子可以好好学习,是因为儿子需要增长知识、见识,满足他成长的需要;老公选择多做些家务,是因为他爱家人,希望家庭和谐美好”。转变思维方式后,我的感受是放松、愉悦、开心的,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不断地为自己松绑、为别人松绑,拥抱自由,拥抱美好生活,拥抱幸福人生!
区分“观察"和"评论"的好处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的智力的最高形式。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观察他人而不做任何评判,批判或者分析是很困难的。平日里当我看到老公的桌子上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我对老公说:你怎么那么懒呀,桌子也不知道收拾一下。老公说,这是我自己用的桌子,东西怎么摆放是我自己的事,又没有妨碍你。老公显得很烦躁,不耐烦,根本不原意配合我把书桌收拾整齐,我自己也感到很生气,结果就是双方都不愉快。学习后,当我的沟通对象生气了,我会学着去反思,如果当时我能用观察,讲事实的方式和老公沟通收拾桌面的事情,对老公说:看到你桌上的东西有点乱,我感到不太舒服,因为我看重整洁,希望你收拾一下,桌面整洁,你坐在桌子前面的心情更好,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呀,也许老公就不会生气,或许还会因为我不带评判和指责的沟通方式感到放松,愉悦,进而开心地收拾桌子了。遇到事情用评判的口吻与人交流,会让对方产生对抗,让彼此断开连结,当我们把观察到的事实表达出来,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自己内心也会感到平静喜悦。
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好处
想法是头脑层面的,是走脑的,而感受是和我们的身体连结的,是走心的。周六晚上儿子和同学出去看电影,看完后打电话告诉我要玩一会才回家,到晚上十二点时,儿子又打来电话,说他们去初中学校周边逛了一圈,现在还要去吃点东西才回来(听得出来儿子很开心),这时我的想法是:都这么晚了,在外面逛不安全,赶紧回家吧,同时还脑补了一些不好的画面,我瞬间感到紧张、焦虑、担心、不安,胸口堵,身体紧绷,接着我用深呼吸来觉察这些情绪,并努力去看见这些情绪,试着和情绪对话,让自己平静下来,心想这只是我的想法,又反问自己,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而且现在和儿子说我的各种担心,儿子也不会理解,还会激化矛盾,经过一番头脑秀后,我选择相信孩子们是本自具足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定能保护好自己,这时我感到放松、释然,身体的紧绷和胸口堵的状况也消失了,于是平静地对儿子说,那你们注意安全,吃了东西早点回家,儿子开心地挂了电话。到了凌晨一点的时候,儿子安全到家,还到我卧室门口小声地说:“我回来了”。我没有回应他,他洗漱了一下就去睡了。很庆幸我一直在学习沟通,并且及时觉察到我的担心、焦虑是因我的想法产生的,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我试着去看见我的情绪,去和我的感受连结后,我内心感到平静、安宁,也找到了满足需要的策略。
区分需要和策略的好处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策略是满足需要的方法,一种需要可以由多种策略来满足。当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感到焦虑、担心(心里想,现在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不会有好的未来),感到身体紧绷,通过觉察找到这些感受背后的需要是轻松、安全、成就感。我想要满足轻松、安全的需要,有哪些策略呢?学习后,慢慢放下了对孩子的各种焦虑、担心,认识到孩子学习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探索、成长的需要。我不能通过逼孩子提高成绩来满足我的需要,我的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可以通过坚持运动、学习成长、努力工作等方式来满足。找到了满足需要的策略后,我感到轻松,内心平静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