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冲冲推荐了我一篇蒋方舟的文章,我读到她妈妈对自己像狗的形容,坐在马桶上哭的像狗一样。这一段是这样的:
「有一阵,我经常在外面应酬和聚餐,有一次回家晚了,我妈说:“我看一个台湾的综艺节目,有一个女艺人养了一只失聪的狗,女艺人好奇狗每天在家做什么,就装了远程摄像头,发现自己每天上班之后,那个狗就一直四脚趴在地上,用头顶着门,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感觉到主人回家了。我就是那只狗。”」
这我并不是因为我妈和她妈妈看起来一样可怜,恰恰相反,是我妈从没有说出任何可能会让我愧疚难过的话。我几乎还像是一个人生活一样自由,还多了温暖的照顾。曾经我总以为自己要做一道选择题,要么是不那么舒适的自由,要么是不那么自由的舒适。可事实上,我并不需要。
退休后的生活,与我们年轻人口每天都在期待的逃离并不太一样。要适应身体的衰老,社会发展的速度,每天都在变化的主流观念。她们开始慢下来了,可是生活并没有等一等的意思。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不是在跟我妈磨合,而是跟她那份失落感斗争。从教怎么用支付宝开始,直到她天天安利我拼多多,我才觉得自己算是从这个心理辅导班毕业了。
看似我们进入了角色反转的阶段,我变成了「大家长」,但其实,即使在现在,妈妈教会我的东西,给我的支撑,远比我给她的要多。
她的经历告诉我,人的成长是可以随时开始和持续下去的,而内在向上的力量,不会被年龄和衰老所吞噬。即便是有我的支持,但突然来到陌生的城市,寻找自己的生活,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换做是我,也许都不会做的更好。能够迅速地找到超市、市场、广场舞的位置,毫无障碍地认识保安、邻居和其他周围的陌生人,每天给口味挑剔的女儿做好几乎从不重样的午饭便当,忍受无聊孤独的退休生活自己寻找其他兴趣爱好,试着去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看书看公众号去思考人生坚持成长,等等。每一件事都会让我觉得,没什么理由不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比自己想象得要强大。
之前我们一起去杭州旅行的时候,下车我就开始感冒发烧,刚好又不爱逛景点,她就一个人自己去西湖、雷峰塔和灵隐寺玩了一圈。我都不能想象,像她这个年纪,是怎么做到在一个我都觉得陌生的城市,自己看地图,用支付宝做公交车,还能找路人帮她拍照留念的。当她回到民宿给我讲路上的趣闻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真不愧是我妈,厉害。
和蒋方舟很像的一点,这也是我最真实的关系。虽然我们有很多彼此不接纳的部分,但却是从未放弃去接纳对方的一段关系。很大程度上修复了我的羞耻感,暴露了我自以为很多「不堪」的一面,却依然会被爱。回想起来,我收到最多夸奖我、鼓励我、支持我的话,包括最多的公众号赞赏,其实都是我妈发的,这大概也是我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可以做更好的底气所在。
我现在偶尔还是会发脾气,因为她操心管太多,因为她不注意爱惜身体,大概也也源于,我不想面对自己希望她也能更关心自己的生活,更爱自己,而我又太恐惧有一天可能会失去她这一点。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这一年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有了特别舒适的生活,让我开始更有能量关注到内在的成长。每当我下班回家有一碗热汤可以喝,上床前发现电热毯早早地就帮我开好,伸手摸到旁边柜子上的水还是温的,早起有现磨的豆浆和热吐司,再晚回到家都有一盏灯亮着,会时常涌起一阵感动,这对我来说是那种「结结实实」的幸福感。
聊起这些,冲冲特别启发我的一点是,也许我能做的还很多。比如,如果妈妈愿意,讲一讲她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我的相处感受,我的公众号可以帮她发发文章。比如,我可以开始帮她记录她每天做给我的便当。或者,还有其他想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尽我所能地给到她支持。就像蒋方舟给她妈妈一把剪刀一样。
和父母相处没有那么难,和别人说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我怕自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也觉得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妈妈一样,愿意为我们间的关系去改变。但其实在今年以前,我也无法想象我们的母女关系会走到向什么,甚至忐忑过,所以,我也庆幸我愿意一试。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关系正如我妈说的一样,我是她的「妞妞朋友」,她是我的「妈妈朋友」,我们像是室友一样地,自由地,彼此支撑。蒋方舟说她妈妈「像滑冰运动员托举」一样把她从那种生活中推了出来,而我觉得,我妈妈是以身作则地给我展示人如何有无限的潜力去成长和改变。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井口的那个人,拉她一把,让她走出那个被时代和环境所限制的狭小的世界,去到更广阔的未来。
最后一段话,想送给我妈妈:
你比自己想象中有更大的潜力,更加自由。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的确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但就如同你一直支撑着我一样,我已经成长到有足够的力量去做你的后盾。从精神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同样地年轻,或者,我们也未曾老去。让我们一起走起来,看看世界还有哪些未被发现的美好。
PS.晚上的时候,她还在给我展示最近学的鬼步舞[微笑]
https://mp.weixin.qq.com/s/P8_gSX7ErS6FlJb4uqz9zg
2019/11/3 (277/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