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法义随谈:从食、药、人到佛法

法义随谈:从食、药、人到佛法

作者: 无为涅槃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09:21 被阅读0次

    从现代饮食科学的研究看,发现蔬菜还是单一食为好。

    譬如:黄瓜,据现代研究含有一种维生素C分解酶,会破坏其他蔬菜中的维生素C。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越多,被黄瓜中的分解酶破坏的水平就越严重。

    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很多,西红柿是典范的含维生素C丰盛的蔬菜,诸如辣椒、菜花、芹菜、苦瓜等蔬菜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都不要和黄瓜一起吃。虽然一起食用对人体没有危害,但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C,会被黄瓜中的分解酶破坏,就不能有效补充维生素C。

    诚然科学研究还很有限,蔬菜中的成分很多,不同的蔬菜在一起吃、一起炒,或相佐,或相杀,很难研究明了,但不管知之多少,吃菜还是单一纯正为好,为保证营养齐全,可以经常更换蔬菜的种类。

    吃饭皆知以五谷杂粮为好,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烹饪、配伍中,若以当今科学观来看,有的有益于人,有的有害于人,如烧烤、油炸等对人有害等,要善加对待,有所取舍,不能任性随好,茹毒害命。

    谈到配伍,祖国医学有丰富的经验,中药学总结为四气五味:

    四气者,寒热温凉也;

    五味者:辛甘酸苦咸也,亦有加淡涩七味说。

    中药配伍的原则是: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的规律有“七情”理论,如《神农本草经》指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

    相须:即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合用后,可以起协同作用而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银花、连翘同用,可增强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

    相使:即两类药性、作用不同的药物,主辅相配后,辅药可以助主药提高功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泄火的主药,牛膝活血消肿、引火下行,可以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相须与相使,是配伍中最常用的方法。

    相畏:即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刺激黏膜的毒副作用,更好地发挥半夏降逆止呕的疗效。古人总结出“十九畏”。

    相杀:即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缓解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能缓解消除砒霜所引起的砷中毒反应,即防风杀砒霜毒。

    相杀与相畏,属于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即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如与人参合用,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古人总结出“十八反”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

    只有明药物四气五味之特性,配伍之七情,根据不同的病机,依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遣药组方,契中病机,才能使药效达到极致,治愈疾病。

    由此可见,药物配伍是如此的讲究,且如此的奥妙,具有高妙的组合规律。

    借物喻人,由食蔬,引申到中药,再进而引申到人事。

    人各有各的特性,犹如药之四气五味;人各有各的习性,与人相处,犹如药之七情:

    或喜单行,不喜入群,乐独处,一个人默默做事,诚然少却了诸多争论及烦恼,但亦有不足,如常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孤掌难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于社会,人与人总要相处、交往、打交道,总要共事,自然喜欢与各自趣味相投的一类人相聚共事,乐于相处交往,犹如中药七情之相须、相使者也;不乐意与各自性格不合、相反的人相处、共事,犹如中药七情之相恶、相畏、相杀、相反者也。这就是常说的“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若相须、相使之同类人相聚,组成团队则相宜,就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产生合力,就产生正能量、正作用,就能成事,成大事。

    若兼夹与相畏、相杀、相恶之类人相聚,就会有正反两种效应:

    或相宜,彼此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长制短,藉相互制约以达相用之目的,亦能产生正作用,成就正事业。

    或不相宜,彼此扯皮、掣肘、抑制、压抑,抵消,就会产生负作用,负能量,就障碍成事。

    若与相反之类人相聚,彼此相克、相冲,彼此反对,针锋相对,如此之人,就很难相处,在一起必然产生相反的力,破坏力,就能败事。

    然相反相成,犹若天体及人体,即大宇宙与人有机整体中的阴阳五行,阴阳对立中蕴含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生克中蕴含着生克承制生化的稳态,如《黄帝内经》所言:“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这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的平衡态。在一个大整体的团队生活圈,看似相反,正是相成,犹若国家的监察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的道理。

    若能善加把握,善加利用,就可启动相反机制,达到相成的效果,产生正能量、正作用,成就大事;若把握不好,相反造偏致极,势必相冲,造成很大的破坏力,反而坏事、败事。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全在主事人之心所用也。

    若再进一步引申,引申到佛教,尤其净土法门,引申到净土法门的行持中。

    净土法门,信众广大,承传不一,专杂有别,且各类性情的人都有,犹如中药七情类人,如何整合以使之产生向心力、正能量,如何把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大公司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对阿弥陀佛有共同的信仰,同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同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同生弥陀净土,这是共性。不管属于“七情”中的那一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弘愿的堂奥,即如昙鸾大师所言:“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就是一家人,就当亲近,这是一个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如何顺彼佛愿,如何尽人事,如何整合一切信仰弥陀的家人,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和合相处,共同尽好弥陀儿女应尽的职责,把一切有缘人引入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的弘愿救度中来,同乘弥陀愿力,同生弥陀净土。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净土宗的规矩,就是净土宗宗风俗谛与真谛,就是净土宗祖师一系列教判、教理的传承,有了此规矩,犹如昙鸾大师的“蛇入竹筒喻”:“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一旦入了“南无阿弥陀佛”的竹筒,自然入佛法相,即凡夫贪嗔痴颠倒扭曲性(如蛇性之曲),入了南无阿弥陀佛竹筒,佛力住持,自然转曲为直,自然转颠倒为正,自然转虚伪为真实,自然顺法性入清净相,自然依法性、顺二谛,自然正觉华化生,自然成佛。

    真俗二谛,本是圆融一体,俗谛为方便,真谛为真实,俗谛服务于真谛,俗谛必归于真谛,真谛必圆摄俗谛;切不可将真俗二谛打成两截,真谛是真谛,俗谛是俗谛,互不交集。

    《净土宗教章》俗谛六条,第一条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冠其首,第六条“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人”收其尾,显示以真谛冠彻俗谛始终,以真谛总持“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并进而总持其间的二、三、四、五条俗谛中的具体事项。

    真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即是慈悲号,名号即是清净号,名号即是真如实相号,名号即是佛法相号,念佛即蒙佛光触照,即身意柔软,即慈悲生焉,即善心生焉,方可对自己谦卑柔和,方可对他人恩慈体贴,方可趣向“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方可渐渐地把“四给”“七凡事” “十二不” 等四十三句住于心,付于行。宗风俗谛,看似简单,如“不说是非”一句,若能一辈子做到,也是了不起的人了。我们诚然达不到要求,当如古人所言:“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中常怀俗谛之尺以行,处世则较顺畅,做人则较安和,更有利于真谛的传播,真谛的行持。

    真谛中圆摄俗谛,真谛中圆满往生的一切功德,真谛中圆具弥陀愿力救度,真谛中圆具凡夫成佛功德,所以真谛的落实就是专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真谛的实质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

    一代时教,铺开万法,卷起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这就是大道至简,故万法归一,归于念佛。

    我们今天专一念佛,看似很简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啊?

    何曾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背后,有不可思议的内涵。

    一句名号的背后有大因缘,

    有阿弥陀佛因地不可思议的超世大愿,

    有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所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有阿弥陀佛清净愿心庄严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功德名号、大愿业力、众生成佛,

    有无量恒沙诸佛的称扬赞叹证诚,

    有释迦牟尼佛应化娑婆世界为我们宣说、称扬、赞叹、证诚这一句名号,我们才有得闻、有得称念。

    有龙树菩萨造《易行品》,将一代时教作“难易二道判”,特明“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并指出这是“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的菩萨道、易行道。

    有天亲菩萨造《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是有史以来天亲菩萨第一次依傍佛说《无量寿经》以偈颂的形式作愿生之论,自己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同时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特立五念门行,五念门的核心即是赞叹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如是称名——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昙鸾大师传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之教著《往生论注》,作自他二力释,以解释龙树菩萨难易二道的教判;明无量寿三经以佛名号为经体,以阿弥陀如来名号及本愿力贯穿《往生论注》全篇;明称无碍光如来名号,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即得速往生、速成佛、速度生。昙鸾大师堪称净土宗第一奠基人。我们今天能专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皆拜昙鸾大师所赐。

    有道绰大师私淑昙鸾大师,著《安乐集》,集经论证明,劝信求生安乐净土;依经教揭“约时被机”“教赴时机”,作最有名的“圣净二门判”,明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圣道难证,唯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明大乘曾未措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戒、善持得者甚稀,唯起恶造罪有分;明诸佛大慈,劝归净土;明纵使一形造恶凡夫,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定得往生。我们今天知专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必有因也,离不开道绰大师的开解与恩赐。

    有善导大师亲承道绰大师,集净土之大成,作《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之五部九卷,开创净土宗,作“要弘二门判”“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三心释”“六字释”“机法二种深信”,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往生正定之业,明念佛乘佛愿力,易得往生、定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尽得往生、皆得往生、莫不皆往;明念念相续称名,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明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净土宗宗规,万代遵依。

    我们今天能知一向专称,能一向专称,皆本于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法脉的传承,否则,还在杂行杂修中,必然还在继续轮回中,所以专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背后,单一口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背后,看似简单,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因缘,有如此清净的法脉传承,有如此不简单、不单一的广大内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义随谈:从食、药、人到佛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vf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