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已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毛姆《面纱》
电影《面纱》改编自毛姆同名小说,由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茨和托比·琼斯主演,故事拍摄地点由原著中的香港改成了上海。
电影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在充满原汁原味中国乡村特色而又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其英国家乡舒适生活中绝对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并从中领悟到了爱与责任的真谛。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
费恩在婚后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
当费恩发现时,除却愤怒之外,他更多的是羞恨交加。为了报复,也为了重整自己的生活,费恩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
沃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吉蒂则开始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住持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并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电影最后沃特和吉蒂终于可以互相敞开心扉,然而就在他们日渐亲密的同时,吉蒂怀孕了,孩子很可能是查理的,沃特大受打击。同时,其他城镇患疫症的灾民大批入城,即便军队插手,局面依然很难控制。内忧外患下,沃特感染了疫症,最终没能熬过去。死前,他对让吉蒂身赴险地非常懊悔,请求原谅。
最终吉蒂孤身一人回到上海。
五年后,吉蒂在街上再次见到查理·唐森,匆匆道别,两人再未相见。
《面纱》讲述的是一对三观不合的夫妇在共度霍乱的经历中逐渐理解双方,最后互相尊重、彼此和解。而整部电影也通过借修女之口向大众传递有关故事本身对爱情的诠释:
“我十七岁时就恋爱了,爱上了上帝。一个傻姑娘,对宗教生涯有着浪漫的幻想。我的爱是那么热烈。但随着时间流逝我的情感改变了,他让我失望他忽视我,我们之间已经变得漠不关心,像老夫妇并肩坐在沙发上,但很少跟对方说话。他知道我永远不会离开他,这是我的职责,但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恩典便与你同在。"
原著书名来源于雪莱的诗:别揭开那些活着的人们用来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纱。一如《红楼梦》中对出场人物的判词,一句话就交代了主人公的命运浮沉。揭开不能揭开的面纱,做了不该做的事,就活该接受惩罚。
肤浅世俗的吉蒂恋上情人的肉体,被丈夫流放于霍乱之地;寡言的沃特不能对妻子的出轨行为继续保持沉默,在自我惩罚中愤懑的死去,最后“死的却是狗”。
关于恋爱关系,总是先表白的一方失去主动权。沃特小心翼翼的付出最后换来妻子毫无悔意的出轨,他得到的只是:“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而一切在吉蒂眼中却是:“如果一个男人不能让一个女人爱上他,那是他的错。”
我能理解吉蒂在这段婚姻中的备受煎熬,甚至对她选择出轨的行径表示某种程度上的赞许,毕竟不合适的感情维系下去只能是长久的折磨,倒不如另辟出路。
女主和她的情人之间的对话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有一段著名的话: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是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达到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吉蒂最愚蠢的选择是走上了一条对女人来说似乎天经地义的道路:嫁给一位物质生活富足且钟情于自己的夫婿,企图改变生活现状。她用自己的年轻和貌美做了一桩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买卖,含沙射影讽刺了多少当代被包养的年轻少妇以及空做嫁入豪门白日梦的无脑少女,因为现实生活永远是你是谁才能遇到谁,别指望身骑白马的王子会看上无才无品的烧柴灰姑娘。
至于沃特,大概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那种爱得谨小慎微的人群,恨不得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破开来掏给对方看,然后在道貌岸然的伪造的幸福生活被突发事件打乱节奏后,感到手足无措。要么一起活,要么一起死,沃特是爱情关系中极端的典型。你自以为感动天地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换不来对方哪怕一秒钟的怜惜。
关于面纱,电影是很喜欢的电影,书是很喜欢的书。剧化的小说不像最近爆热的院线某传改残了原著,即使主要情节有所改动以及主题内涵有所变换,也掩盖不了电影本身所自持的跳出小说框架之外的闪光点。原著小说更不必说,毛姆笔下刻画的人性自私与现实残酷在小说中无一例外的暴露无遗,让人在叩问爱情的同时,也会反思什么是爱,什么又足以称得上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