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号
班上有个学生叫郑洁。我接手这个班的第一天,我布置的作业是自我介绍。她说,自己喜欢英语。我想,也许很多学生写给英语老师看的,都会这样写。我也没有在意,只想:看你日后表现不就得了。顺便,我给他安排了一个小组长的职务,负责领读音标单词等。从第二天上课,我就发现一个女孩听课时,一直微笑着,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很有精神——好像学习是一种享受。我赶紧看一下座次表(毕竟才开学第二天,还没有完全认识他们)——郑洁,脑海中一下子想到了“喜欢英语”几个字。原来,一种喜欢叫渴求,那眼睛里明明就是燃烧着渴求知识的火花。以后的几天里,我观察到:每次还不等轮到她起来领读音标,她早就表现得迫不及待。轮到她的时候,他会很认真很洪亮地领大家读——我当时都后悔没让她干课代表,真正体会到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使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但是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祈祷着郑洁同学对于英语的这种喜欢能在班上成为一种“传染病”。
2012年9月15号
每次读李镇西校长的博文,心灵都会有一些碰撞。李校长所从事的教育不像我现在感受的教育那么枯燥无味。他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管理都是充满了人文化---他是在用“心”干事业。
为什么李镇西校长从一个普通的一县人民教师成长为一个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有心。他们对教育的细节很有心,从课堂到学生,从学校到老师,点点滴滴的故事,李镇西校长都会一一伏案记录。这些随笔并不讲究辞藻的华丽,但求真实有意义。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现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很多。
自己还年轻,学做一个有心人,才能发现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
10月8号
国庆小长假结束了,今天开学第一件事而肯定是要查作业。早读时间,我先到教室溜达一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忙着补作业,我没说什么过激的言辞,只是说,快补上还是可以原谅的。
按照以往,我上课会发火。但是,经验告诉我,发火也没有用,还伤了自己。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给他们读了一篇文章《战胜自己——罗兰小语》,告诉他们,有些事情不是你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要是你的思想中,懒惰战胜了勤奋,执迷战胜了清醒,那你就会走向失败,远离成功。其实我们的智商大都差不多,就是能不能战胜难自己。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好像似懂非懂。我知道,他们懂,他们需要时间,需要提醒,需要监督。但愿孩子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