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1年11月12日,王益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当时王佳已经比较兴旺了,从王安石的祖父中进士之后,王家就修建了府第。
王安石自小就天资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但当时的王安石并没有太多的想自己以后要做个什么,大概也就考官职,拿点官禄,做个纨绔子弟就好了。
但公元1039年时,王安石的父亲突然病逝,王安石大受打击,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碌碌无为,于是发奋读书。不久参加科举,但由于所写的文章有影射仁宗是小孩儿的意思,故而被贬至第四名。
但是考到这个成绩依然很不错,王安石于是留在京城见习,见习期满后留给王安石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京城,过几年就能进翰林院,可以准备做宰相了;而另一条呢,另一条路就是地方官伺候,一般人会选哪个?一般人肯定都会选第一条路,但王安是选了第二条,因为王安是想为国家做点实事儿,而不是整天和达官贵人一起饮酒作赋。
王石坚持出京,做了明州鄞县一带百姓的父母官,虽然地临东海,但因为当地的水全都流进了海里,反而经常闹旱灾,故而王安石组织修建了水库和水渠,从而改善了当地的粮食产量。
但刚解决完这些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地百姓分到的地比较少,每逢遇到收成不好使,便受青黄不接之苦,当地的百姓只得向地主借贷,如果收成好的话自然是一切安好,但如果收成不好,一些还不起贷的百姓又只得将仅有的一点地卖给地主,如此,许多百姓只得从地主那边租些地来种,但租金又很高,很多百姓付不起就成了流民。
面对这个问题王安石又要怎么办?一,将府内的粮食外放,二,打压高利贷并重新分配土地。如果选第二种解决方案的话,耗费的资力肯定是太大了。王安石因此选择了把政府的粮食外放,赶上青黄不接之时就可以来政府借粮。虽然政府放粮不收高利贷,但是粮食这种东西是有损耗的,为了保证库存,政府的粮会收二分利息,不过这二分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王安石在任期间,除了做了以上这两件事,还大兴教育当地的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三年任职期满之后,王安石离开,当地百姓感念他而为他兴建了祠庙。
此后王安石又在多地任职,声誉日隆。但王安石也逐渐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最初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以为只是自己所在的那个县很穷,但当他辗转多地之后发现,不只是他那里,而是整个大宋的基层都很穷。地方很穷就算了,各地的官员还不作为。民众穷急了有些胆大的就开始造反,但是又因为地方上的官兵太无能。收拾不了这些起义兵,只好把他们招进军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兵,整个军队开支就占朝廷的2/3。养这么多人要是有用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朝庭养了这么庞大的军队还不管用,一个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每年还得进贡。光整这些外边的就算了,官员有好多也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当时的看上去富强的大宋其实就是冗兵,冗官,冗费,整的是积贫积弱焦头烂额。对于这样的大宋,王安石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什么。
正好那时王安石已经在基层做的差不多了,被召回了京都,紧接着王安石就写了上万字上书皇帝,把当时的这个情况说了个清楚。王安石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了,但是宋仁宗不怎么有主见,由于上一个人提出类似意见,在实行时触及了大量权贵的利益,许多人和仁宗提意见,这次王安石提出上书之后就直接石沉大海了。王安石看自己变法改革是没希望了,就打算回自己的基层。结果王安是声誉太高,许多人觉得不把他留在京城自己都不配呆在京城,王安石就没走成,终于,赶上母丧,借机就辞官还乡了,跑到老家开始教书,著书,扩张改革思想。在这期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英宗又去世了,神宗即位。神宗年轻气盛,想要做一番事业。但召见了几个大臣也没听出什么有用的,这时候有人跟神宗说,有这么个王安石,挺厉害的。神宗就把王安石召来了,发现王安石真有两把刷子;王安石也觉得是时候发展一下自己的改革精神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在一件事上有了分歧,神宗的偶像是唐太宗,追求的是富国强兵,而王安石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追求的是尧舜之治。而非单纯的开疆拓土,富国安民。
虽然皇上和王安石商量的很好,但当时新法推出后,朝堂上反对之人众多,王安石一边打击这些守旧派,一边鼓励神宗乾纲独断,同时不断地推出新法。但是很不巧,正当新法实施得如火如荼时,正好赶上天下大旱,旧党就借机指责是王安石的变法使皇天不满,降灾于世人。当时大量流民涌入京城,门间又画了一幅《流民图》,神宗每天看,每天看,开始怀疑变法的正确性了。为了变法改革的继续,王安是只好会老家避嫌,留了两个新党的新秀,王安石就回老家了。
但没过多久留在京城的那边出了急事,王安石就被紧急召回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王安之前在京城留了两个人,结果其中的一个人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并把新法改的十分严酷,另一个人没这么历害,只得叫皇上赶紧把王安石召回来,于是就整出了这么一件事。
光是他们整出来这点事儿就算了,王安石还发现皇帝也变了不少,虽然神宗对王安石依然是处之以礼,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依然是认真聆听;但是,很多时候也只是听听而已。虽然现在已经是这么个情况了,但王安石还是在坚持自己的变法事业,直到王安石发现神宗竟然为了堵住自己的嘴,假造了西夏军事动向的消息。紧接着,王安石的大儿子又去世了。 在双重打击之下,王安石放弃了努力,抱着殉道的心态辞官回乡。从此王安石虽然身份高贵,却过着隐居生活,骑着小毛驴到处闲游。
京城里,王安石离开几年后神宗去世,他年幼的儿子即位,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很不喜欢新法,就找来了与王安石同时代但与他意见相左的司马光。司马光上任后就开始大力打击新法,朝堂上也就分成了新旧两党,新党被旧党追着打。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太后去世,神宗的儿子亲政。神宗的儿子也是年轻气盛,想像父亲一样做点儿什么,于是新党又立了起来,开始打击旧党。如此循环往复,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早已不知何处去,只剩下了党争和奉承。如此以来,北宋日渐衰朽,而南宋的皇帝赵构则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王安石,王安石也就这样被骂了800多年。
这样看好像王安是自己是无辜的,那王安是真的没错吗?他有错。他错在哪里,他错在情急之下鼓励了皇上专权,改变了当时北宋君臣共治的和谐局面。那其他人有错吗?也有。他们错在立即错在一味的否定新的东西,但是我们从来都不能把错全推给一个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