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乐与苦》元祐三年八月五日书,时年苏轼53岁,时任翰林学士。
《乐与苦》
1、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2、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初不可得。3、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4、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5、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1【羡慕期待好事,害怕坏的事,那是这些还没有真正经历时候的心情】
2【等到苦事乐事,正在经历时,当初害怕羡慕的心情都不复存在;】
3【等到事情过去之后,原来的羡慕、恐惧又如同什么呢?就像是声、影、风、梦,留不下什么痕迹】
4【如果照此认真的推究,我们对乐事的羡慕对苦事的畏惧,都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但每一个人都在这羡慕和畏惧之中不停的消磨着人生,如何才能真正快乐的和这个世界相处呢?】
5【本想用终极的道理对你说,今天就先说到这吧!】
此时的苏轼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佛学、道学已领悟至深,对于苦与乐的理解已经远远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用今天认知科学的方法来看,人对快乐和痛苦的记忆力和适应力是非常强的,完全苏轼当时的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