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东北大乱炖是在10月份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
我裹了裹外套,跟着几个同事进了一个很喜庆的铺子。铺子不大,主要风格以红色为主,很有电视上那种农村过年的感觉。
我们被一个袖口带着村长字样的服务员,带进了一个名叫村长家的包间,依次坐下。
桌子中间有一个大铁锅,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就是炖菜用的。
酒过三巡,一个同事聊起了东北菜,话匣子一打开大家都开始聊各种菜,说到最多的就是中国的八大菜系。
对于八大菜系,我所知甚少,于是拿起手机,百度了一下。
八大菜系:分别指鲁菜(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川菜(四川菜肴)、粤菜(即广东菜)、苏菜(江苏菜),浙菜(浙江菜)、闽菜(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发源于福州)、湘菜(湖南菜)、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现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组成))
查完之后我不经想,我这样算不算达到了一个求知的地步呢?
当然不是,求知的“知”是指“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探求知识,而不是说知道。
那我这一查顶多算是知道,探求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这就好像我们看待一个问题,问题出来了,嗯,我知道了,但是这个问题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就不知道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事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去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方说这个八大菜系,除了表面的信息,我们还可以提很多内在的问题。
为什么是八大菜系?而不是九大菜系,十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什么自然原因?有什么历史原因?有什么技术发展或者是人为的原因?
八大菜系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传统风俗?
八大菜系的发展是偶然还是有其必然性?
当然这些问题我也不知道,如果有大厨,欢迎给我科普一下。
可能有人会说:“吃个饭,至于吗?你咋不上天呢?”
吃个饭当然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是学习,解决问题,那么一个系统的框架就是很重要的。
以前彭小六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他学PPT是因为喜欢PPT,或者要给别人做PPT吗?当然不是的,他学PPT是因为PPT是一个很好的演示工具。
那么学完PPT是不是就完了呢?当然没有,还得学习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没有这些能力,我们就很难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想法。
那么学完这些就完了吗?当然没有,还得学习演讲能力。
那么演讲能力学习完就完了吗?当然没有,演讲能力是影响他人的一个方法和手段,那么还有哪些是影响他人需要学的呢?
比如说得写作,比如说得会说段子,比如说得会谈梦想之类的。
所以,我就很理解一些人为了学习写作,去学手绘,去学心理学,去学文案,去学如何与读者互动。
写作的本质是传达思想,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读者,了解人性,学手绘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学习文案是为了让读者更简单明了的明白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如何与读者互动是为了获得反馈。
有句话叫做:“站的高看得远”,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在框架可能只是同一个树干的分支而已。
有很多东西要学,不知道学什么好?学哪些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呢?
看到一件事,你似懂非懂,但是别人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不出来?
我们的职场核心竞争力真的有么?我们怎么建立起来?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好处在于,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和准则。
一旦我们遇到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其本来的面目,然后把这些跟我们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比如我们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理解——信息的拓展——以及纠正应用。
后来学习了RIA拆书法,发现拆书法的学习方法跟之前的事差不多的,只不过是拆书法把学习的过程给具体化了,比如第一步截取片段,第二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第三步论述这个观点的适用性,拓展性以及实用性,最后再是反思自己以前是怎么做的,应该如何改正以后应该怎么做。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RIA拆书法挂到学习方法的这个大树上。
我们每个人认识世界大多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经验去判断识别的,而经验又往往是不可靠的,所有只有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才能给我们带来认知的优势。
而认知,往往决定着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