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
中国是礼仪之邦,同时也是美食大国。而饭桌文化就是一大讲究,人际交往中少不了凑个饭局,吃饭看似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却能从人拿筷子中看出隐性信息内容。
陈晓卿导演说过:“饭局最能看出人的性格的,就是下筷子的速率、看不看菜、看多久,这都是考验人的。”
说起筷子,在不同朝代,筷子有不同的说法。先秦时称为“荚”;秦汉时称为“箸”; 但箸的名称,在明代发生了变化。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一》 中说,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 “箸”,渔民在行舟捕鱼时最盼望的是顺风顺水,行船如飞,他们最怕船“住”, 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那就没法捕鱼。所以为图吉利,反其道叫“快子”。显然,是反其意而名之,“快子”后来加上竹字头,因制作筷子多取材于竹,在古代造字多采用象形,因此写作“筷”,不过直到宋代时才有“筷”的称呼。
筷子的功能,至少也有十几好种:夹、搅、拌、挑、扎、分、截、拨、捅、引、划、刮、包、卷、隔、点、尝……
“捅”就是通的,啃骨头的时候,里边的骨髓吃不着,拿筷子捅一下,这也是筷子的功能之一。
“引”就是引流,倒油的时候,瓶口太小,拿根筷子,把油倒在筷子上,油就顺着流下去了。
“刮”,你会疑惑,筷子怎么刮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筷子的后半部分是有棱的,那就可以用来刮皮,比如黄瓜、土豆,可以用它把皮儿基本上刮下去。“包”,在包烧卖的时候,用筷子一杵、陷儿一填、一抓、一拔,扔出去,一个烧卖就好了。
“隔”,把筷子垫在黄瓜下切,做蓑衣黄瓜的妙招。
了解了筷子的名称和功能,它也有好多禁忌。比如:不要舔筷子;不要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寻;不要扒拉菜、挑拣菜;别人夹菜时,不要跨过别人去夹菜;不要把筷子插在饭菜上;不要用筷子敲碗;拿筷子不要握的太低或太高。
说起筷子验人品,也不是不可能。
1
小时候挑食,吃饭时,不喜欢这菜不喜欢那菜,会拿筷子在菜里搅了又搅,挑了又挑。有次,我妈看见我那样儿,一拍桌子,吼道:还吃不吃,不吃倒了。从小我就怕我妈,所以看她生气了,吓得我不管是啥菜,全往我嘴里扒拉。那顿饭吃的我是很难忘。之后吃饭我就老实了,夹起啥菜是啥菜,即使不喜欢我也硬着头皮咽了。
大了之后,和我妈聊起那件事,我妈妈给我说:“吃饭的时候,不要拿筷子在饭里搅,夹起来不管是你喜欢吃的还是不喜欢的,你夹起来了就得自己吃。你把菜搅得稀巴烂,饭又不是你自己吃,别人还吃呢!你夹起了,自己不喜欢吃,那你放下了别人就乐意吃沾了你筷子的食物吗?”
说来也是,看见别人挑三拣四,我们心里也会嫌弃。在餐桌上,你的言谈举止无形中透漏着你的家庭素养。挑三拣四、夹来夹去,对别人很不尊重,你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别人,无形中你留给了人家自私、自以为是的印象。
2
大学期间和一位学长出去吃饭,吃饭间他说到:和一个人吃顿饭,大概就能看出这个人怎么样!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我感觉夸张且可怕,夸张的是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把人琢磨的大差不差?可怕的是一顿饭下来我的形象已经在人家脑海里有个大概了。
之后,在和人出去吃饭时,我特意留意每个人吃饭的状态,发现确实也能从这个人身上看出点什么。就比如,吃饭时少不了筷子,从一个人拿筷子和使用筷子上来看他这个人,也是一个了解他的方式。
中国人传统上喜欢边吃边聊,吃饭时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他没有戒备了,他的平常习惯往往就会显露出来。见过一个路人,吃饭时和朋友说话,他手里拿的筷子也没有闲着。他的筷子乱挥乱指,给人一种自满自大的感觉。看他朋友的面部表情,对他的“表演”并不是很欣赏。
你的大嗓门,不是别人吃饭的奏乐,“大弦嘈嘈如急雨”的吃饭节奏和吃饭状态并不壮观,“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和同伴共餐的礼貌。
3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谢娜、袁咏仪、章子怡和张嘉倪她们在墨尔本吃夜宵时,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袁咏仪为每个人准备了两双筷子,一双公筷,一双私筷。在吃饭时,用公筷把食物夹在自己碗里面,再用私筷放进嘴里。小小的一个细节,我们就可见餐桌文化。
现在出去聚餐,为领导或朋友夹菜,你要学会使用公筷,遵循公筷原则。公筷,美曰其名,即公用的筷子。使用公筷,一是卫生;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和你进餐的人有洁癖,你用私筷为他夹菜,虽说为他夹菜是你的好意,但你的筷子说不定已经恶心到他了。
使用公筷的习惯还没有贯穿每个人的意识中,避免用私筷为他人夹菜,从下一顿饭开始。
你的好意用一双公筷表达,才能显示你对别人的尊重。
4
汉堡王在新西兰推出越南风味鸡肉汉堡,广告中顾客费力地用巨型筷子吃汉堡,顾客拿筷子的姿势拙蹩。此前,意大利奢侈品牌D&G发布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模特展示了如何用筷子吃Pizza、意大利式甜卷等食物。她将筷子插在食物上,这一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文明的,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这是在祭奠逝去的人。
用筷子吃汉堡、吃披萨、吃牛排,无疑就跟用刀叉吃米饭一样,让人看来很可笑。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餐具文化,这种吃法并不是在创造新奇的吃法,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跟入乡随俗一样,筷子也要坚守自己的风俗和文明。
筷子文化流传至今,举办筷子文化节,建造筷箸博物馆等,这些足见筷子的重要性。
筷子对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拿筷子、动筷子体现一个人的家庭教养、体现一个人的为人。
懂得筷子文化,愿你成为一个细腻体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