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自己是不娇惯孩子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和毛病就应该及时解决,不会认为孩子小,就置之不理,也更不会天真的以为孩子长大之后自会明白。我会教给孩子她应该学到的勇敢和知识,但对于他的小毛病也坚信绝不姑息。
80、90后的我们,小时候不曾受到父母各种育儿理念的熏陶。那时的教育,更像是一种放养,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很少有家长会关注孩子的情商、财商、智商,对于生活都成困难的普通家庭来说,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就已是心满意足的事情,如果孩子努力再考上一所较好的大学,那估计整个家族都要开宴庆祝一番的。
而现在呢,家家富足,生活不成困难。当物质问题不断解决后,家庭之间的内部矛盾就会不断展现,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的叮嘱越多,孩子越是烦躁。亲子关系时常阴晴不定。愉快的时候母慈子孝,冲突的时候鸡飞狗跳。
在我的意识中,我认为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受到家长控制的。也就是说家长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该存在的。因为孩子身心并未完全发育,对事事了解也并非全面,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自己已经承受过的一些痛苦,家长有责任起到提醒作用。如孩子小时候霸道暴力,家长一定是要管的,孩子有有些错误的意识方法或者任性的行为,家长也一定是要阻止的,不能让孩子养成任性娇惯的毛病。
而对于处理这些不好行为的方法,那应该就是权威。就是我居高临下的告诉你:“你不能这样做,这是错的!”如果孩子有所叛逆,该有的惩罚也应该是有的。
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育儿观。简单的说,就是做对的事情给与表扬,做错的事情就必须接受惩罚。
那么我们怎么去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对是错呢?
根据生活常识。准确的说大人的生活常识。
如作为一个大姐姐,你与一个小弟弟同时喜欢上一个玩具,你应该让给小弟弟。大的让小的,这是常识,本着友善、善于分享的原则,如果不让就是自私。
再比如你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突然你伸手揍了他,揍得比较厉害,对方哭了起来。双方家长问询而来,多半会先把揍人的孩子先揍人,因为你动手打人了,而很少思考孩子为什么动手及动手的原因。
对于孩子的行为,大人更擅长运用自己的常识,自己的认知去理解。那孩子行为的目的和大人的理解真的是一样的吗?
5、6岁的孩子和我们说:“我要和x结婚,那么他就是早恋了吗?”
幼儿总是喜欢用动手打人来解决问题,是因为有暴力倾向吗?
读过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读者,就会知道孩子的行为有时候和我们想象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
成人作为社会化的人,在看待事物时,总会加入许多世俗的,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对于尚未接触社会的儿童来说其实是并不适用的。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社会,从呱呱坠地时的一无所知到长到成人后所掌握的各种见识学问,都是他在不断成长、历练的过程,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语言,都是他成为一个成熟人所必须经历和学习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家长,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对于科学育儿,及早开发孩子智力、情商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孙瑞雪结合孩子0-6岁的成长事例就孩子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儿童敏感期。
那么什么是儿童的敏感期?儿童有哪些敏感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家长应该如果应对儿童敏感期,下篇文章再做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