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记世家体例里唯一一篇为知识分子而作,记录了一个没落贵族出身的人如何学习知识、利用知识、教授知识的历程。
孔氏先祖由宋国迁鲁国,繁衍到了孔子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地位了,贵族季氏宴请士人,孔子前往,居然被季氏门人阳虎拒之门外,所以史记用“孔子贫且贱”来描述他青年时期的境况。然而少年孔丘身上那种好学向上的品质是被一些有远见的贵族认可的,大夫孟釐子认为“孔丘年少好礼”,必有腾达之时,让儿子师从孔子。以孔子当时的地位只能从贵族季氏家的小吏开始做起,管理粮食、畜牧,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不断提升,逐渐为上流贵族认可。可谓风起于青萍之末,人起于草莽之间。此后孔子获得了去周朝首都洛邑游学问礼的机会,受到当时主流知识界大咖老子的指点,留下金句“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游学归来的孔子,已经逐渐成为鲁国知识界一颗闪亮的新星,更多的人师从孔子。
三十岁的孔子,有机会获得来鲁国访问的齐景公召见,讨论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的对答颇受景公欣赏。后逢鲁昭公时期内乱不止,孔子因此到了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仍然秉持了好学的品质,向齐国太师学习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召见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答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春秋乱世,下克上,臣弑君,不可胜数,孔子提供的这套规则能维持君臣父子间稳定的统治秩序,于是齐景公动心想重用孔子。然而齐国自姜太公立国,就奉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之道,通鱼盐之利,孔子这一套政治治理体系有其生存土壤吗?果然,晏婴听说齐景公要用孔子,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儒家繁文缛节,崇丧厚葬,于天下形势无益,于齐国民情不符。齐景公接受了晏婴的意见,不再重用孔子,孔子只好返回鲁国。
此时的鲁国政治纷乱,陪臣执国政,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整理古代经典,收徒授业。知道鲁定公时期,孔子受到重用,官至大司寇,主持国政,期间齐鲁夹谷会盟,孔子展示了自己的外交场面上的控制能力,会盟现场按照传统礼节推进,奏乐,斥责齐国不遵守礼法,大壮鲁国之威,齐国因此退还侵犯鲁国的城池。此后孔子堕三都,诛杀少正卯,鲁国有成长为一方霸主的趋势。卧榻之旁,齐国不会允许一个强势鲁国出现,于是使出了美人计,使鲁国国君和执政大夫季桓子无心国政,孔夫子面对如此局面,只能再次离开父母之邦,寻求施展抱负的新天地。
五十多岁的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卫、曹、宋、郑、陈、蔡、楚都留下了他和弟子们的足迹,最艰难时曾断粮三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这时期的孔子展示出了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在匡地,被误认为阳虎而被匡人拘押,他坚定而自信,自负斯文之道,不惧艰险。向师襄子学习鼓琴,以《文王操》明志。自述“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断粮时仍然弦歌不断,面对子路的疑问“君子亦有穷乎”,慨然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十四年的游历丰富了他的阅历,坚定了他的品格,此时的孔子已经名扬诸侯了,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然而孔门弟子已经成为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鲁国此时的执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会国,不过也没有重用他,孔子在花甲之年勉力搜集整理古代书籍,保留优秀的文化火种。
《孔子世家》比论语里更系统的讲述了孔子的生平,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位圣人的成长历程。司马迁本人可谓是孔夫子的小迷弟了,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