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学会花钱
是先学会花钱还是先学会挣钱的道理和是先谈恋爱还是先长大有相似之处。情况是,许多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会花钱:消费无度或者无法合理消费安排生活。
好吧,不说别人,先检讨自己。我认为就是现在,我也还是一个不会花钱的人。比如,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但是偏贵的衣服,会内疚很久;结果是又会买一堆便宜的衣服,穿两次不喜欢。所以,至少在买衣服这块,不是内疚就是将就,没有节省钱,也没有享受到花钱带来的乐趣
人的行动由欲望支配。欲望是我们愿意努力的原因。会花钱不是省钱,是会利用手中的钱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两年我逐渐增加瞳瞳的零用钱。一开始基本就是周周光。原因有二,我意识到重要的原因其实是零用钱太少,所以增加了零用钱。但是很快还是变成了周周光。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她喜欢的小玩意太多,个个都想买。我给她买了一本《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东西买回家》,道理是明白的,但是现实中,还是想的。自我控制,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难的。
我首先采取了奖励措施。比如,如果她一周可以节约零钱的百分之十,那么下周的零用钱就会多增加一定量的配额。如我们预知的,在前两周里,她学会了节约,花很少的钱,的确收获了更多的钱。但是这不能长久,因为她节约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生活质量”的降低:她本来想要的东西不买了,自己也不开心了。我想,钱不是目的,生活才是。有一次,我跟蒲定东老师咨询关于瞳瞳零用钱的使用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等问题。
我终于意识到,这其实是消费的本质问题——在财富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一定只会为自己觉得值得的物品买单,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决定一个人认为什么是值得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只有是否值得购买的物品,没有价格昂贵的物品。好比,有人觉得买一本书三四十元很贵,其实是他(她)觉得花这个钱不值。因为同样的一个人,可以用三四百甚至三四千买一件衣服。消费的价值排序,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当然,主观排序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市场上的物品才会琳琅满目。但我们培养孩子时,还是应该关注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趋向理性和美,以及由此带来的品质生活,虽然有时并不是富裕生活。
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偏向于教导怎样挣钱,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焦虑自然是难免的。而对于当下,却又只会尽一切可能的满足。如果我是一个小孩子,我估计也会很纳闷:明明我现在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为什么还要努力勤奋呢?
人,不是挣钱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