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州生活已有好几年,在天河、越秀、海珠等中心城区的不少路口,常看到一种现象:交通警察在红绿灯旁,指挥着来往的车辆和过马路的行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交警更加常见。
这种情况,相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别的地方不说,就拿省内兄弟城市深圳来讲,我在罗湖区和龙岗区,都见到过类似的现象。
据我观察,大部分交警在指挥交通时都很认真负责。做交警这种职业其实也不容易,要忍受着风吹日晒和灰尘废气,一站就是几个钟,交警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只是,交警在红绿灯旁指挥交通,红绿灯形同虚设,这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我心中,这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最大讽刺,也是对国人素质的最大嘲讽。
�当然,我也能理解交通部门这样做的用心。就目前来说,一方面,一些市民过马路闯红灯,是常见的事。有些人对红绿灯根本不泄一顾,只要有机会就闯,不愿多停留一刻。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而很多城市的道路规划和管理不佳,有不少地方的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人为的造成交通不畅。当然,有些城市也存在道路建设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
这样的背景下,在高峰时期,对重点路段的交通进行管理,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交通的整体顺畅,也是对市民安全的负责。对,交通部门有义务维护好交通,他们应该管,却用错了方法!
让交警在红绿灯旁指挥交通,未免有点治标不治本。这种方法不仅需要消耗很多警力资源,久而久之,还会让人们形成一种负面的潜意识。市民会觉得,没有交警的地方,就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
这样,就不利于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以后会有更多的人闯红灯。如此下去,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交警会越来越忙。
�让红绿灯形同虚设,人们心中的“红绿灯”也跟着变得黯淡。交通部门不应该“剥夺红绿灯的权力”!
治理和管理交通,应该以制度和体系为根本,再辅之以人力,久而久之,使“遵守交通规则”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让它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精神。
这样,路上的红绿灯和人们心中的“红绿灯”,足以让交通变的井然有序,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理念。
当然,这解决不了交通拥堵,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需要这“两盏红绿灯”,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体系,只有这些都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
然而,如果达到上了述无为而治的效果,即使交通依然拥堵,却是有序的,我们身边散发出的是文明的光辉。这样,可爱的交通警察叔叔,也可以少一分劳累吧。
�对于很多事物,第一件重要的事,是弄清楚方向。指导思想清楚了,具体又该执行和实施方案,以达成预期的目的。城市管理者可以出台新的法规,适当的“重罚”违法交通规则的人,包括司机和过马路的行人。
交警要做的,不是在红绿灯旁指挥交通,而是现场监督人们是否遵守交通规则,让人们按着红绿灯的指示通行,如有违反,不管是行人还是司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罚款。另外,建立个人出行信用体系,把它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也有强大的威慑力。
硬件方面,在条件合适的场所,政府应该多建天桥或地下通道,以方便人们的通行,同时,使电子监控系统覆盖全市,方便监督现场。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需提前做好宣传,让全民都理解新政策,否则会伤了很多人的心,会发生很多冲突。
这样,一段较长的时间后,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少了,现场监督的交警也少了,慢慢的,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再需要交警监督,剩下的,只是路口的红绿灯和人们心中的“红绿灯”。
这方面,深圳在前两年进行过相应的探索,对带头闯红灯的路人,勒令其在现场执勤一小时,或者处以20元的罚款。但因为这只是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行动,收到的效果并不大。
如果要在全市范围常态化的推行该政策,还需要在全市公共区域建立“无死角”的监控系统,然后与人脸识别技术相配合。这不仅能监控交通,也能打击各种犯罪。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城市的探索,也能给广州提供一定的借鉴。但作为市民,似乎看不到广州在这方面有什么行动。
广州政府这几年在大力兴建地铁,地铁里程不断加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是广州市民的福音。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当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可是,为什么把最重要的引导和培养人的素质忽略掉了?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界在变,红绿灯旁的交通警察却一直没变。于是,我们总能经常见到可爱的交通警察!
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交通不再需要交通警察来维护。期待着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