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了“专制型”家庭。
起因是看到一个家长,总想让别人按他的想法行事,如果没有符合他本人的节奏,他就觉得自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可能他自己并不这么觉得,他会觉得,我这样要求你,我可以更节省时间啊,我可以干更多我自己的事情啊,我可以不用这么费心费力啊blabla……
看到没,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自己,但是却打着要来跟你讲道理的旗号。
那这样的人,和专制型家长,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说专制型家庭。
专制型家庭,是指按父母教养方式划分的一种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教养持支配和拒绝态度。其特征:父母在理性控制方面较差,强制性较多;对孩子的慈爱、温暖较少;不鼓励孩子与父母有不同看法,过多干涉和禁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态度简单、粗暴、不通情理、不民主;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限制过多。(——来自搜狗百科)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家很民主啊,我也不会强制孩子啊,我很爱孩子。
但是仔细想想看,从他对别人的相处沟通中,已经暴露出这么强的控制欲,那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种控制欲必然是会更强烈。
虽然上面的解释看起来很多,但只一个控制欲,足以让孩子失去很多。比如,孩子或是变得顺从、唯唯诺诺、缺乏朝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合作性差,或是在父母面前和背后行为不一致,自我中心和大胆妄为。
我们再回到家长的日常行为上。
有的人就是希望即时满足,比如,喜欢吃什么,想要马上吃到;喜欢一个东西,就想要马上买;喜欢一个人,就想着立刻在一起;发一个消息,想要立刻得到回复。
但是没有人有义务来配合你。
当你需要别人配合的时候,可以提前说明你的需要,比如,希望别人在什么时间之前回复你,如果未得到答复,你将怎样处理。又或者,如果对方可能有一些其他情况,无法做到你的预期,那你应该要想想自己怎么来应对,而不是抱怨自己有多辛苦,多不容易。
就好比工作中,一个项目大概率不会完全顺利地按照你的想法推进,总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那你面对突发情况,是找自己的应对方式呢,还是跳起来指责别人做得不好?显然后者,除了你自己发泄情绪之外,也不过是然并卵。
如果是这样的状态,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对孩子一定是充满了各种要求,要让孩子按他的期望做事。如果做不到,就会各种抱怨,甚至是隐形攻击,或语言暴力。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自己意识不到他在使用语言暴力。那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幡然醒悟,立刻转变。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反思能力正好可以用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对象,把日常生活当作案例,深刻分析反思,收获将会是日常无意识行事的三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