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想做好孩子,可我不想上学

我想做好孩子,可我不想上学

作者: 灵魂沟通师LN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4:47 被阅读0次

    每当一个家庭中有孩子开始强烈的抗拒去学校,父母找到我,第一诉求往往非常明确:

    老师我该怎么做,能让孩子尽快回到学校?她已经在家休息2个多月了,功课落下那么多,时间耽误不起啊!

    有时候看着父母焦急的神情,我会想,如果不是孩子的行为深深刺痛了他们的神经,他们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要来了解心理学,来了解关于人是什么,了解身边这个自己养育大的孩子,最常体验到的感受是什么,心理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很多时候,人们真的不关心这些。成年人越来越只关心角色功能。

    你是个学生,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你是男人,你就应该赚钱养家;你是女人,就应该温柔贤惠。妻子应该如何,丈夫应该如何,人们眼中看到身边的人都是角色,而看不到那个真正的人的存在。

    只有当履行功能严重受阻时,人们才会被迫开始关注自己或者身边的这个人。

    被极度功能化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变成了角色功能执行的够不够好。

    但这里却有个悖论,好的成果往往需要创造者灌注能量,创造者自身的能量越高,专注力的品质越纯粹,创造物就越卓越。

    你不好,你的创造物也不可能好。这也是我一直在说的,当你想要做一个好妈妈照顾好孩子,一个好爸爸照顾好家庭,一个好领导照顾好公司,最核心的前提是要先照顾好自己。

    如果创造者只是保持在一个单向投入能量的状态,必然是不持久的,因为你的能量只出不进,只用不收,必然会来到耗竭的状态。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心力用完了,又没有补给,干不动了。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用意志力来扛,而启用意志力死扛的结果是,功能的正常运转还能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会透支生命的初始能量。

    最后就会来到一个全面崩溃点,这个崩溃点不仅角色功能无法正常运转,连生命的根基都开始受到影响。

    在行为上就会体现:

    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身体机能混乱,睡眠紊乱。

    没有生活热情,对什么事都没兴趣,不管干什么都觉得没劲儿。

    这些状态现代社会有个词来概括,叫做"抑郁症"。


    饿了就吃,吃饱了就停下,困了就睡,睡醒了就玩儿,就探索世界。对新奇的东西感到好奇,这是婴儿都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宇宙赋予生命的初始能量。

    一个人无法做到连婴儿都能正常进行的吃、喝、睡,这只能说明在过去的数年中,这个人为了支撑角色最大功能化的运转,不惜抽空了自己。

    如果这是一个孩子的话,就代表这个孩子和她所处的家庭都有着极强的匮乏感和习惯性自我压榨的模式。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在期待孩子怎么尽快回去上学,正常学习,跟上学习进度,这实在是有点儿没搞清楚状况。

    你的孩子现在连活下去的动力都快消失了,生命的基本根基都快塌了,怎么可能搭建高楼大厦。

    任何搭建施压的动作,只会让生命根基垮塌的更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生命根基的垮塌意味着什么。来,给大家讲讲生命根基垮塌的症状吧,根据我这十年的个案经验,我分了三类,分别是:

    身心疾病

    决裂对抗

    自我放弃

    先说第一种,身心疾病。以这种形式崩溃的孩子底层很善良,但也缺乏力量。

    他们实在无法用自己坚定有力的态度拒绝父母,也不忍心让他们伤心失望,于是就用自我阉割的方式来获得说"不"的权力。

    他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症状,比如身体层面最常见的是肚子疼,头疼等。

    还有一些就是突然精神出现问题,开始自言自语、神神叨叨,或者跟父母说有人要杀我,要害我,同学都在背后说我坏话等。

    这时父母当然就会吓到,第一目标就从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下降到"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行"。那么孩子也就获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再来说说决裂对抗。这类孩子很有血性,他们决定跟不停给自己施压的父母"拼了",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他们的情绪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喜怒无常,常常跟父母吵架,暴力倾向增加,甚至会为一点点小事冲父母大发脾气。

    或者把房门紧闭,拒绝跟父母沟通,父母多说一句话都嫌烦,除了事务性的内容,拒绝跟父母进行任何交流。

    最后一种就是自我放弃。自我放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极端的,也是父母最为恐惧的,一直用意志力绷着,最后在某个事件发生,所有的疲惫绝望来到一个临界点,然后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发生这样的悲剧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对外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之前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做这种事呢?"

    好像这一切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在一个人绝望累积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是会有很多征兆的,比如孩子有时候会突然问:

    "人为什么活着?"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个会问"到底什么是爱"的人,其实在表达的是,我不确定我过去是否体验过了爱。

    一个茫然于"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的孩子其实也只有一个原因,在他过去的生活中没有经常感受到"活着真好呀!"的感觉。

    这些质疑生活意义的孩子对生活更多的体验是做苦功,是责任,是压力,是规条……当耗竭自己的状态到达一个临界点就会全面垮塌。

    还有一种是慢性的自我放弃,就是彻底进入到一种颓废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中。

    对世界极度失望,对父母极度失望,对自己极度失望。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暂时也没有积累到足够的痛苦让自己有勇气去死,就这么混着。

    这时候如果父母能醒悟,开始对孩子给出真正的接纳和爱,承认自己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愿意陪着孩子一起重建信心,一起成长,一切都还有机会。

    如果父母这时候还在讲道理,迫切希望孩子尽快结束这种混吃等死的状态迅速振作起来,那么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


    我见过许多最后死活不愿意再去学校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过去他们都很渴望变得非常优秀,渴望到近乎偏执。极度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极度希望自己表现的很好。

    一方面常常给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因为这样才能尽快变得优秀,摆脱当下这个对自己不满意的自己。

    另一方面心理能量又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行动,保持自律高效的学习行为。

    学习(创造)热情来自生活热情,生活热情来自生存热情,拥有生存热情的基本标准是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

    你可以想一想你的孩子上一次向你表达自己开心是什么时候?

    就比如学习这件事,无论是学习什么,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边界的挑战和困难。要战胜困难,就需要不断的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尝试就是试错。一次两次三次没成,没关系,还能持续行动,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特质,知道自己擅长怎样的学习方法,不擅长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整合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创新整合的能力又是需要足够的自我允许和创造力在里面的。

    怎么才可能去行动去寻找方法呢?前提就是对自己有信心。

    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可能在好的结果没有发生之前去相信,而这份相信的本质是对自己的相信。

    而当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几次失败就可以击垮他了,是不可能承载失败,并且持续调动行动力的。

    情绪会影响判断力,自信心会影响智力。

    当一个人长时间高频率的浸泡在焦虑、自责、紧张、恐惧、孤独等情绪中时,学习力反应力都会下降。

    说通俗点,经常给孩子压力,忽略孩子,吼骂孩子会让孩子变笨。当然,这些心性的智力退化或身体疾病,在环境改变时,症状都会消失。


    孩子拒绝去学校是他们自救的最后方式,因为他们知道不能再靠意志力来自我强迫了。

    每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当他们选择在家不去学校时,其实对自己的状态也是不满意的。他们也很茫然,也很害怕自己会不会就这样完蛋了。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没觉得他对自己不满意啊。他每天玩游戏、追剧,我看他就是想在家里玩手机才不去学校的。

    这其实是一种倒果为因的认知方式,不是因为玩手机才不想去上学,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世界太苦、太让人孤独和无力,所以才躲进手机的世界中去。

    而躲进手机又会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无力感和羞耻感,然后进入一个死循环:

    对自己不满意——强行给自己定高目标(摆脱现在的自己)——自我强迫——自我补偿(只能做娱乐游戏等轻松,不需要灌注心理能量的事情)——对自己更不满意。

    给孩子信心绝不是口号式的,不是父母对孩子说几句"我觉得你很棒啊"、"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的",孩子就能有信心了。

    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承托转化,二是示范引导。

    承托转化就是让孩子在你这里感受到足够被承托,被接纳。他在父母面前有很强的安全感,不用担心自己的负面状态会激发出父母更负面的状态,更不用担心被父母评判或责备。

    这份承托力可以慢慢内化成孩子内在的自我承托,孩子对自己充分信任,相信即使是处在糟糕的阶段,也没关系,会慢慢好起来的。

    而示范引导则是把自己活成一个有吸引力的样子。父母是孩子了解和想象成人世界的唯一途径。

    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活出生活的热情和喜悦,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榜样,让孩子扎扎实实的感受到希望和信心。

    所有的自我放弃都来自日积月累,当孩子表现出消极和抗拒的姿态时,只是在表达:

    “我累了。”

    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苛求和无力,安抚他们的情绪,陪伴他们,最终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则是身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所谓父母和子女一场,更像是在借由彼此不断成长。教会孩子去探索自己、去爱、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做他想做的事,去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父母也将借由孩子的成长,最终看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1阿卡西阅读探索亲子关系‍‍‍Vx:Jxx1314521999

    2与孩子做一次灵魂对话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意❤️灵魂沟通个案开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想做好孩子,可我不想上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oj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