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焦点效应: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起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的比实际情况更明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清楚的表现出来,别人也会注意到。
- 当我们身着另类的服装或者拥有一个很糟糕的发型时,我们的情绪会变的焦虑、愤怒、厌恶,并觉得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 当我们在公共场所犯了某个过失时,我们也会高估公众的关注度。比如不小心按到了图书馆的警铃或是无意冒犯了别人,我们很可能会非常懊恼、自责(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跟头猪一样)。
我们总能很敏锐的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事实上,研究表明,我们所遭受的这些烦恼,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会很快忘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焦点效应以及透明度错觉的具体表现:
- 社会环境对自我觉知的影响。一个身处白人区 的黑人可能会强烈意识到自己是个黑人的事实。
- 带有自我服务色彩的社会判断。在婚姻中,当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的推给另一半,而当婚姻状况或工作状况很好时,总会归因于自己。
- 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为了给他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们总是下意识的认为某些行为可以提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下意识的会去做出这些行为。
- 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我们在不同的圈子中会发生自我该奶奶的转化,在母亲身旁你是一个样子,而在朋友身旁你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
上述例子表明,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图式: 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和定义自我的某些特殊信念。
自我图式说通俗点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比如你觉得自己聪明、强壮等,而自我认识会强烈影响我们产生的社会行为。
可能的自我:梦想中的自我以及害怕成为的自我。这两种都是我们可能成为的样子。
社会自我的发展
社会对自我的影响包括:
- 我们扮演的角色
-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 周围的文化
我们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学生、父母、孩子),通常会产生自我觉察,发现自己正处于某个角色中并按照既定的角色路线去做出相应的行为。
社会比较
在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时,我们进行事物判断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通过比较你知道自己贫穷或富裕;通过比较,你知道自己美或丑。而当人们的财富、社会地位提高时,也会相应的提高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当人们成功时,通常只会向上看,而不会向下看。
其他人的评价
当我们夸奖某个小孩学习用功或乐于助人时,这个孩子很容易就把这些融入自我概念和行为中去。又或者某些女学生一直揣着"女性不擅长理工科"的低期望值,而不断的在这些领域否认自己。
这些都表明了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期望或评价来调整自我概念和行为,而事实上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而我们通常感到赞扬别人比批评别人更自在,同时更倾向于恭维而不是嘲讽他人,因此我们可能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了我们的自我意象。
自我与文化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定义你的可能自我并相信自己具有很强的自控力回使自己的生活富足;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而个体更加强调自我批评(这么做会导致大家怎么怎么样),而不是自我肯定。
个人主义在文化内不断增长
具备年轻、城市化、家境富裕、独生子女这些特征的现代特征更加支持自我中心的说法;从1980年到2007年,流行歌曲的词中“我”字越来越多,“我们”不断减少;二十世纪中后期,大部分家长会给小孩取一个很常见的名字,比如:建国、建军、有才等,而现在越来越希望孩子的名字独一无二。
东亚人的思维更具有整体性,习惯从人际关系和环境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人和物;而西方人则更强调通过某个行为或习惯来突出自己的某一个特点。
有研究发现,在美国,即使朋友不喜欢,仍有60%的美国学生会与自己喜欢的对象认真交往,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只有27%;而如果是父母反对,中国有一半的人会放弃自己喜欢的人,这一比例在美国仅为三分之一。
文化和自尊
在集体主义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而在个体主义中,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
在日本,人们在失败后会更坚持工作,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而在西方,人们在自己取得成功后会更加坚持工作,因为成功可以提升自尊(自我满足感)。
对亚洲学生来说,高兴这一情绪往往会伴随积极的社会交往——亲密感、友好、尊敬以及受到表扬;而在西方,高兴通常伴随的是解脱的情绪——出众、骄傲和独一性。
自我认识
我们对让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真正有多少洞察力?对于那些可以使我们幸福的事情,我们通常是一个蹩脚的预言家。
- 对于我们的心情,我们常常很难客观的判断出影响因素。
人们总是矢口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却承认媒体对他人的影响
- 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在预测的时候同样会犯错误。
约会中的情侣总是过于乐观的预言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天长地久,而事实上其家人和朋友却要预测的更加准确。
时间谬误:我们常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
所以如何提高你对自己行为的预测能力呢?最好的方式就是 参考过去相同情境下的行为
- 我们在做人生重大决定时,通常会考虑到未来的感受。
和这个人结婚能一辈子幸福吗?进入这个行业有前景吗?
影响偏差: 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
当人们高估了快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那么他们可能去买一辆车或做个整容手术,结果最后发现这样的投资有点轻率。
考研如果没考上,失利者往往会认为生活无望,学习也不得志,觉得今后干什么都不行,但往往这种消极情绪并不会伴随很久。
相比于轻微的愤怒(不能激活我们能的防御机制),重大的消极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里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
- 自我分析的智慧与错觉
我们对自己的思维的结果比对思维的过程知道的要多。
在某些科学家突然来了灵感的时候哦,常常不知道该如何报告其产生灵感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很了解结果。
双重态度系统
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例如我们从小很怕狗,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你说服了自己不再害怕,但当你突然面对一直向你冲来的恶犬时,你内心的潜在恐惧还是会驱使你撒腿就跑。
所以说,对于心理调查来说,自我报告常常是靠不住的,自我理解中的错误限制了主管个人报告的科学性。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克罗克和沃尔夫认为:有一些特别的方面(才能、外貌)对人们的自尊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在学校中的良好表现,而另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自己超高的颜值。
自尊动机
自尊的威胁出现在朋友之间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来源于陌生人的可能性。
当你的兄弟或朋友在某一项远远领先于你时,你通常会感到不是滋味。
在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反应,如责怪别人或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他们保护积极的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则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进而被击垮。
增强自尊动机的意义:当在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在社会上遭到拒绝或因某事失败),我们会感到痛苦,而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
自尊的阴暗面
自恋
大多数的高自尊的人都重视个人的成功与他人的关系,而自恋者虽然通常有很高的自尊,但缺失关心他人。
在自恋人格特质表中得分较高的人在自尊表中得分也较高。————自恋的人通常都有很高的自尊。
电脑游戏:要求玩家尽可能块地按键去为“我”这个词搭配另一些词。自恋表得分高的人通常会更快地将积极词汇与自己联系起来(“好”“非常好”“积极向上”等)
我们可能以为一个自大的同学仅仅是为了掩盖他的不安全感,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从心底里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低自尊与安全型自尊
当低自尊的人受到威胁或感觉糟糕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注意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并认为伴侣不爱自己。
安全型自尊的人通常不会因为外在(健康、成绩、长相)感觉良好,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特质,他们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
与安全型自尊的人相比,那些把自尊建立在外在的人的自我价值更加脆弱,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等。
真正的卓越并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自我的能量
鲍迈斯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
- 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蔬菜而不是荤菜,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地放弃。
- 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弱。
-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将意志力放在某一项任务上,过后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而且更有可能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他们也更难控制自己的性冲动。
尽管自我的力量可以暂时被耗尽(与肌肉一样,进行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能量但能通过休息恢复),但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自我效能
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提高我们遇到困难的毅力。
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工人的生产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指引工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高效的寻求解决方案。
自尊与自我效能的区别
自尊:由衷的喜欢自己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件事
控制点
有些人似乎一直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被外部力量所支配的,而还有一些人则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
上述所讨论的问题维度叫做控制点 , 前者叫做外部控制点,后者叫做内部控制点。
通常自认为是内控型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校中表现优秀,在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更满意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
那些自认为“我善于抗拒诱惑,总结经验”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那些认为“我无法控制我的考试成绩”的学生更可能去偷看答案,并因为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被迫学习到的一种无助感
曾经有研究发现,被关入笼内无法逃避点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即使这些狗就算可以逃离,也只会被动地畏缩。
当你学会在某一生活领域如何发挥意志力时,也就更容易地址其他领域的诱惑力。
通过健身计划或减少冲动性购物行为来锻炼自我控制的大学生,同时也能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并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知觉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
“过度的自由”有时反而会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增多。
过多的选择可能会让人们无所适从——————“自由的专制”
从30种果酱或巧克力中做出选择的人们表示出的满意度远远低于从6种中做出选择的人们。
选择性变多会强化后悔。
如果让员工们免费去巴黎或夏威夷旅行,他们都会特别高兴,而一旦让他们进行选择,他们就可能不那么高兴了。选择巴黎的人会后悔他们无法得到阳光的温暖和海水的滋润,选择夏威夷的人会后悔他们将欣赏不到那些壮观的博物馆。
过去人们对无法返回的婚姻(“一次性成交”)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而现在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的满意度却反而降低了。
当决定不可选择或者不可撤回时,人们通常更加快乐。因为一旦决定可以更改,那么人们就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决定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不利的那一面,最终导致后悔。“没得选”同样也意味着“没法后悔”
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情况下都自我良好。
在对自尊的研究中,即使是得分最低的人,给自己的评价分数也会在中等以上。
自利性偏差: 人们总是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而将失败归因于类似运气等不可控的因素。
动机性推理:
信念一旦确立,就很难去除。他会引导我们去探寻肯定他的证据,同时让我们极少去怀疑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还让我们去忽视或尽力诋毁与其对立的信息。
交通事故的司机口述:“我开的特别小心,不知道从哪飞出一辆车撞了我一下。”
而这种现象在既靠实力又靠运气的情境中更为常见。
赌桌上,几乎所有赢钱的人都会把赢钱90%的功劳归因于自己的实力;而一旦输钱则会100%的归因于自己的运气。
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一般的规律是:群体的每个人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作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百分之百
49%的已婚男士声称自己承担了一半或大部分的子女教养责任,而认为丈夫做了这么多的妻子仅占31%;70%的妻子认为家里的饭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而56%的丈夫则认为自己做的更多。
盲目乐观
- 在罗格斯大学,学生们往往认为自己远比其他同学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 球迷们都认为自己喜欢的球队能夺冠,即使整个赛季的赢球率都不超过一半
- 在赌博中,乐观者比悲观者更能坚持,即使他们一直在输。
防御性悲观主义
自我怀疑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 对土著居民存在偏见的澳大利亚白人更可能认为其他白人也存在同样的偏见。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还包括我们自己。
既然缺少其他信息,避免虚假普遍性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感受进行“投射”,即当别人处于与自己相同的处境时,自己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要求我们去注意、评价、回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这就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出错的机会。
比如已婚人士总是认为自己比配偶做了更多的家务,这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回想起自己做了什么,而很难想起自己没有做的次数有多少。
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自我服务偏差额不良适应
那些因自己出现社交困难而责备别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够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的人更不快乐。
自我服务偏差也会导致群体服务偏差
- 社团成员认为自己的社团是最好的
- 当与分数线差不多的学校进行比较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自己的学校更胜一筹
七宗罪按严重程度从上至下为:
- 傲慢
- 嫉妒
- 暴怒
- 懒惰
- 贪婪
- 暴食
- 色欲
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我身体难受”,“我昨晚没休息好”),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缺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自我妨碍的一些方式。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
- 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
- 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 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
印象管理
自我表露 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他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监控 是指在注意自己形象的同时,我们也很在意别人对我们形象的看法,所以导致我们在某些行动中很少依据自己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