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马小峰曾在第四届区块链国际峰会上说到「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化到3.0时代,1.0聚焦货币,2.0聚焦合约,3.0则将超越金融范畴」。
区块链在今年迎来「井喷」之势,针对区块链的讨论划分出了两个学派,他们之间的博弈被称为「古典互联网」与「未来互联网」之间的「战争」。「古典互联网」的代表人之一著名投资人朱啸虎曾在网上怒怼区块链,称其只是一个「发币骗局」,引来不少网友的唏嘘。
且不管区块链的未来发展如何,我们先站在辩证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区块链到底是什么相信大伙多多少少也有了解过,这里我就不再详细赘述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一个新事物来看待,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往往会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制约,这无关乎对与错,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
很多人对区块链都是一知半解,因为新事物发展的轨迹是螺旋式的上升,总是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探索和实践,然后一点点进步的。正如过去很多人也看不懂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一样,但是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老百姓对区块链认知存在的四大误区。
1.区块链=泡沫,本身毫无价值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记账系统,一个技术,技术是不存在泡沫的,将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才会存在泡沫。我们应当承认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上肯定有泡沫,而且还很多,但是我们就因此断定区块链毫无价值是不是带有偏见了?
所谓泡沫是由于价格偏离其实际价值所产生的偏离值,价值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来判定的,至于衡量一场交易的泡沫到底有多少,没人能够准确算出来,请问房地产有泡沫吗?股市有泡沫吗?日常消费有泡沫吗?
答案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处处是泡沫,只要双方成交的价格和其实际价值有差额就存在泡沫,唯一的区别是多大的泡沫是合理的,合理的泡沫恰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花费了大量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毫无利润平价出售,请问你还有生产的动力吗?
2. 区块链=数字货币,都是在炒空气
人们最开始接触区块链就是从五花八门的数字货币开始的,比特币的造富神话吸引了无数的老百姓加入炒币大军,事实上,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世界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区块链世界的全部,现在大多数的数字货币其实都是以比特币为基础进行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假设互联网的数据分为若干个区块,一场交易发生(比如说电脑转账)你我之间区块记账的数据通过互联网广播出去,接收数据并记录的区块(矿机挖矿)形成一个链条,然后给矿工颁发token奖励(例如比特币),所以区块链的核心就是数据。
那么数据有没有价值?数据是空气吗?当然不是,互联网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你在互联网一切的社交踪迹,行为,消费都是有价值的,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快速将人们进行标签化,了解你的喜好,习惯甚至是你的一切。
3. 区块链=「万金油」,提高经济效率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效率提高了,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场交易发生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沉没成本几乎趋近为零,但事实上并非所有领域都适合使用区块链,提高经济效率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场景,因为它不是「万金油」。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想在「轻应用」场景更容易获得用户信赖,而「重应用」场景目前阶段并不合适。单笔交易数据用区块链技术很好解决,但如果同时有数以万计的交易数据产生呢?如果银行用区块链技术来处理交易数据就需要增加节点,增加几十台服务器同时记账又如何提高效率呢?
因为「重应用」场景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用区块链来实现加密还不如传统加密方式高效,而且需要很强的基础设施和运算力保障,有很多组织或机构去中心化运转未必比中心化运转效率要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 区块链=绝对安全,数据不可篡改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背后是信任,用户之所以信任是因为数据在传递的时候被多个区块同时记录下来了,在这样的去中心化系统中数据是安全的和无法篡改的,这是因为篡改数据的成本很高,必须要有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由各方轮流写入区块的环形签名来进行验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无可能,比如在小范围的私人区块链中,操作的难度并不大。毕竟,技术是人开发出来的,任何看似完美的系统都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只要有人参与的因素很难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应用更多的是共识算法和密码学函数在数据中进行运算的结果。
区块链3.0究竟会走向何方,我们谁也不知道。你可以在新事物产生的时候徘徊,迷茫甚至是怀疑和抗拒,但是世界的变化发展不会因为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敬畏,而不是在过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加入傲慢与偏见的色彩。
大浪淘沙,区块链的价值可能性还有待人们的发掘。我们能做的只有选择,你可以选择拥抱区块链,也可以选择排斥区块链,但是你在行动之前一定要主动去了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人类最可怕的行为是没有系统认知就否定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