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子夜,慕容诵读的《边城》刚好播至最后一章。
一夜的雨,清早醒来,河水淹没了码头,渡船没了。翠翠转身,山上的白塔也没了。翠翠哭起来,喊爷爷。屋里没有动静。爷爷在那个雨夜也没了。这时候岸边有人喊着要渡船,喊急了没人应,责怪起来。
翠翠哭着说,船没了,爷爷也没了……
翠翠打小一出生,妈妈就喝冷水离开了她。从小就是和爷爷、渡船、黄狗在白塔下过活。
长到了谈婚嫁的时候,这一夜的雨,她只剩下了大黄狗。
夜很深,慕容的声音带着人物的心情传入耳中,竟是一种惶恐的无望。
那时秀秀的心,就是天塌了。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许多年前就买了放在手边。那时候,总慢悠悠翻上几页,不能耐着性子看下去。
这次听书,选了慕容诵读版本。慕容的声音有种平静的柔软,带着丝丝甜,和边城以及边城中人物的气质十分契合。
这阵子一直是她的声音讲着爷爷、翠翠、大黄狗的故事与我作伴。闷热、焦躁的时候,能安静一些,还带着点凉爽。
边城讲了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人物一个个鲜活明亮,发生在依山傍水的川湘之地。人人能泅水,抓鱼。山里的恶狼、老虎也逼着人长本事对付的。夏天时候发水,把人们屋里屋外的东西都冲走,人就只能那样默然看着。等到水退了,日子照常过。
这里人的性格应该是这种水土养出来的,温和有礼,又倔强刚硬。无论是渡船一定要付船资的客人,还是卖肉硬是不要收爷爷钱的屠户,个个都活出一身感觉久违了的硬气。
这本小说是一副湘西人的水墨画,爱情是人情世故之一,但绝不是全部。顺顺家老二与翠翠的爱情总共两次对话,四次见面。
有一条大河,河畔有一个镇子叫茶峒。河旁有一条小溪,小溪旁有一户人家,只有爷爷、孙女翠翠和大黄狗。
镇子上有个人家,顺顺是爹,大儿子叫天保,二儿子叫傩送。小时候的一次意外,翠翠遇到傩送。因为误会傩送对他有恶意,反而使翠翠小小年纪,在心里对傩送生出特别的在意。许多年后。翠翠长大了。天保遇到翠翠,想娶她,翠翠和爷爷没有答应,也没有否认。
兄弟二人相互知道了心思,约定以为翠翠唱歌的方式公平争取翠翠。大哥其实心里知道自己无望,于是在第二个唱歌的夜晚离家跑生意去了,却不幸出事死在外边了。
爷爷心疼翠翠,深知翠翠喜欢傩送,想要撮合;加上担心自己上年纪,死后翠翠必定孤苦无依,他觉得只有让翠翠嫁给傩送,翠翠才能快乐。怀着这种心思,本来硬气健壮的爷爷,放下乡里人的矜持骄傲,小心翼翼地撮合着。这和爷爷性子大不相同的行事风格,反倒让顺顺家对爷爷生出了误会,傩送也觉得是爷爷态度不明,才造成老大离开,遇到事故死了。这个疙瘩就系在了顺顺和欙送心理,也使傩送放弃了迎娶翠翠的努力,远走他乡,寻找哥哥的尸体。他不愿意娶别人家的女儿,因为心里是翠翠。他也不能娶翠翠,因为心里是死去的哥哥。
翠翠自顾自过着日子。爷爷将所有的担心和意外都挡在翠翠身外,护着、陪着这个孙女。一天爷爷开口和顺顺提起亲事,在渡船上想拦下去远处的傩送,都被淡淡、冷冷地拒绝了。他心理想要将翠翠托付给傩送的心思反而越来越没了可能,成了个无解的疙瘩。于是一场不大的病后,在一个大雨的夜里就这样走了。
事后翠翠知道了一切。能做的只有哭泣,日子确还要照常过下去。远走的傩送在故事最后也还没有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