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汪曾祺:戏曲的美,我是这样认识的在散文集《唱罢莲花又一春》当中,

汪曾祺:戏曲的美,我是这样认识的在散文集《唱罢莲花又一春》当中,

作者: 亦文 | 来源:发表于2023-01-12 11:51 被阅读0次

    汪曾祺:戏曲的美,我是这样认识的

    在散文集《唱罢莲花又一春》当中,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23篇文章,大多都是围绕中国戏曲展开的,其优美的文笔,在真挚的表达中,让人读来深受感染。

    戏曲的美,在爱戏的人眼中,有着万种风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折子戏的起伏跌宕也照应了人生的高低起伏。

    汪曾祺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字干净而朴实,清澈而通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对待世间万物,他都可以发现不同的美感。

    这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位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笔者喜欢看戏,所以对作者在书中所写的戏剧之美,非常认同。

    作者先写了自己和戏曲结缘的原由,然后又写了中西方人民对戏剧的看法,以及作者本身对不同戏剧和戏剧种类的观点和浅见。

    作者提到自己对戏剧的认识,是那些扎根于乡村的戏班子,凭借一技之长,游走于乡村之间的红白喜事专场。没有专门的戏台,演员就在露天的场所里,那嗓音、那扮相,一分也不会偏差。这是乡村里的娱乐盛事,也是乡村人们重要的娱乐项目。

    在关于《沙家浜》这篇文章中,作者叙述了此京剧名目的来源和改编的过程。

    阅读到《中国京剧》序时,作者提到了卞之琳,他是浙江人,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是身在京城,对京剧耳闻目染的感受,他自己也可以分辨出街头孩子嘴里的京剧唱腔了。

    作者说,京剧作为一种“非书面文化”,其影响之深远,也许只有国画和中国烹饪可以与之相比。

    京剧文化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文化,笔者对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原来,京剧原本是没有剧作者的。而且部分京剧是改变了历史内容的,但是长时间以来的演变,让人们对于京剧的固定曲目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感情,即便知道不正确心里还是愿意看,而且还会沉浸式的看。

    同时作者提到了京剧票友都是有文化的,但他们对于京剧当中的水词并没有提出修改意见,那是因为,京剧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而票友听也是听京剧的意念、意境和感受,并非是为了较真京剧内容而听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京剧代表了中国草根文化,当然,不乏贵胄精英对京剧的迷恋和保护。

    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作为京剧迷,杜月笙一生热爱京剧,他对演员非常尊重,也喜欢和自己的“偶像”探讨有关京剧的细节和唱腔。

    《唱罢莲花又一春》从内容上看食一册和戏曲有关的散文集,但是读完以后,才明白这是一本有关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散文书籍。

    编辑认为,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

    或许,这也是文字的价值所在。

    文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更多的附加价值,读者或是感悟、或是醒悟,文字的力量具有开化功能,让你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人生很长,繁华深处才是我们的追求,等到人过中年,才明白人生如戏,终会散场,无论你曾经如何闪耀过人间,最后也是一个人独自离开。之后内心对世界的感受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感到幸福和快乐。

    如果你喜欢看戏,就请去多看一些;如果你喜欢阅读,就请多读一些。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世界将会不断向前,美的东西不被物囿,关乎于内心。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京剧之美,让我们看到更多生活中的乐趣和不同,原来更多时候,有趣就在眼前,发现生命趣事,发现人生之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曾祺:戏曲的美,我是这样认识的在散文集《唱罢莲花又一春》当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fw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