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瞳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瞳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作者: 黑灬瞳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0:00 被阅读0次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可解释为:从诚心上领悟道理,叫作天性;从明白大道去涵养诚心,叫作教化。

《中庸》的名言,讲述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真诚是社会与生的大道是无法分离的。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只有为人真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达到中庸的境界的基础,而中庸之道又是人生成功的途径。在工作中不可以弄虚作假、偷奸耍滑、阳奉阴违。凡是以真诚相待,也许暂时会让人误会,然而最终还是会得到理解。

举个例子:《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详述。这里要问的是:为什么一个小孩能把真话说出来,而皇帝、大臣、包括游行一开始路两旁的百姓,他们就不能把真话说出来?

道理很简单,小孩没有经过世风的污染,眼睛是明亮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对有些事情,他们总是直言不讳,绝不会看他人的脸色行事,也就是所谓童言无忌。他们不担心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只是诚实地遵从自己内心基本的是非判断来行事,这就叫“诚”。从“诚”出发自然明白应该如何行事(看到没穿衣服就说没穿衣服),这就是“自诚明”。上天赋予我们的“人性”中,就有“是非之心”。真诚地遵照“是非之心”的指示,我们自然明白该怎么做,就是“自诚明”。这种“自诚明”的状态实际上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人性”所自然生发出来的状态。所以说“自诚明,谓之性”。

那路两旁的百姓为什么一开始也没人讲真话?因为他们怕别人说他“愚蠢”。那后来为什么都说了真话?因为有那个小孩的真话的提示。小孩说的真话,像一阵风,吹散了原来笼罩在众人心上的谎言的迷雾,让他们的心重新回到原本明察事理的状态。他们觉悟后,马上真诚地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判断来行事,都说出了真相,这就叫“自明诚”。而老百姓的这个“诚”显然是先“明”之后的“诚”,而这个“明”是受小孩教育的结果,所以说,“自明诚,谓之教”。

象那个小孩一样,他一开始就真诚地遵从自己内心基本的是非判断行事,他自然就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其实是怎么说),这就是“诚则明矣”。象那些百姓一样,他们一旦真正明白了事理,自然也会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判断去做,所以说“明则诚矣”。相反,故事中那个皇帝,他后来也意识到大家的话是对的,自己实际上是在光着屁股游街,但他仍然决定把街游玩。他似乎是“明”了,但还不“诚”。其实是他仍没有“明”。笼罩在他心头的迷雾,除了骗子的谎言,还有一层:他自己认为做皇帝应有的尊严。当众认错,有损圣明。这是他的“私欲”。这层迷雾仍罩在他心头,让他觉得游行必须要继续下去。因此他摆出一副更为骄傲的神气,把笑话进行到底。

当一个人真正不欺自己的良知,无所伪而诚,则能由“诚”而“明”,透过表象看清事件的本质,如何会为别人所欺?之所以觉得会被人所欺,其实是没能做到真正“诚于己”,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至诚则神,信得良知,方能不为他人所欺,方能真正拥有智慧和能量。我们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让这颗心归于良知大道,方能潇洒行走于天地之间。

相关文章

  • 读经典|保持个性,坚守本真

    “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王阳明 《中庸》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

  • 瞳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可解释为:从诚心上领悟道理,叫作天性;从明白大道去涵养诚心,...

  • 2018-06-03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从哪儿到哪儿。诚,是真实无妄。明,是事理通达。 自诚...

  • 《中庸 二十一章》:自诚明,明自诚

    01 自诚明,明自诚 自诚明,谓之性;明自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二十一章》)由真诚而明彻为人之道...

  • 《中庸》译文集 二十七 自诚明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自诚挚而明晓, 称谓它天性。 自明晓而诚挚,...

  • #华与华书房#《中庸》【33】诚是最大领导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不是自己,是由,从哪儿到哪儿。诚,是真实无妄。明,是...

  • 🎏《中庸》日课133

    《中庸》日课133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在古人的分章中,这句话是《中庸》的第...

  • 《中庸》笔记(5)

    第二十一章(诚则明,明则诚) 【原文】自(由)诚明(明白),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就)明矣,明则诚矣。 【...

  • 【中庸2.25】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正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基于天赋真诚从而明达事理,这称作本性,由于明...

  • 《中庸》句解第十一

    作者:夫子音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瞳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hn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