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拆UP读书精品大本营
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孩子未来的模式由你选择

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孩子未来的模式由你选择

作者: 淼霖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8-20 21:12 被阅读41次

    孩子们又要开学了。

    家长一想到即将开始的每天早晨不停的提醒和争斗,就可能会头疼不已。

    家长希望的场景是:

     早上起来,孩子按时起床,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

    然后来到厨房,帮着做些日常家务,比如摆碗筷、烤吐司等等。

    但通常是这样的:

    叮铃铃......(孩子熟睡中)

    宝贝,起床了......(孩子依旧大睡)

    快起床,再不起床,吃不了早饭了......(家长在厨房冲着卧室大喊)

    家长不得不把孩子摇醒,孩子迷迷糊糊地洗漱、穿衣、坐到餐桌前,发愣。

    原来孩子不喜欢今天的早餐,所以发愣不想吃。

    你会这样做:

    来,乖宝,你想吃什么呀,给你做......

    (为了让孩子吃饱上学,结果家长忙得团团转。)

    又或者是:

    快吃!这个有营养,对身体好......

    非洲小朋友都没有粮食吃,你还挑嘴......赶快吃饭!

    (想办法让孩子必须吃下去,哪怕最后因为孩子不服从而教训他一顿。) 

    儒家中庸思想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骄纵的家长过于和善,各种的迁就,使孩子很熟练的操控着家长。

    而控制的家长则过于严厉,孩子必须顺从家长的意志,其结果孩子不是屈从,就是“造反”。

    那么我们家长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中间路线来解决这场权利之争呢?

    在《正面管教》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善而坚定。

    “和善”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

    “坚定”是为了尊重我们自己,尊重事情本身。

    以互相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一体。

    简·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是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孩子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家长了解正面管教背后的因,进而能快速得从传统教育的“本能”思维模式中转身。

    我们来看看“正面管教”式家庭是怎么做的:

    孩子起床后,自己穿衣和整理床。

    妈妈做早餐前问孩子:“早餐你想要麦片,还是米粥?”

    孩子选择了麦片,妈妈煮了麦片。

    孩子吃了一口,改了主意,说:“我不喜欢吃麦片。”

    妈妈说:“好的。你可以不吃。午餐时见。”

    妈妈没有强迫孩子必须吃掉麦片。

    两个小时后,孩子很饿,但没有东西可吃,只能坚持挺到中午放学。

    尽管孩子可能会上课不集中精神,但是孩子体验到了饥饿和自然后果。

    妈妈依然按部就班的准备着午餐,并没有因知道孩子会很饿而着急提前准备很多补充营养的午餐。

    午餐后妈妈会和孩子讨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发孩子思考,使其关注于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在传统教育的固有思维中,很多人相信惩罚是有助于管教目的的一种方法。家长通过控制、惩罚等手段战胜了孩子,达到了让孩子“听话”的目的,最终“赢了”孩子。但长此以往最终孩子会以愤恨、报复、反叛或者退缩的方式“回敬”家长。

    “管教”≠惩罚

    “discipline(管教)”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

    孩子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惩罚或奖励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如果家长能够通过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和家长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那么我们就“赢得”了孩子。

    如何能够使“和善而坚定”落地呢?

    从而“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简单的步骤来完成。

    但家长需要注意:必须反复的练习来抵抗自身的固有思维。

    step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step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step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step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举个前几天发生的例子:

     我家的两个孩子一起玩,弟弟因想要哥哥的物品而争抢,弟弟生气地咬了哥哥。我询问他们是不是想要分开一会,然后带他们去了二个房间。

    我先和哥哥沟通。

    “(step1&2)你的手疼吗?让妈妈看一下。这么深的牙印,一定很疼吧。弟弟抢你的东西,还咬你,你一定很生气吧。”

    哥哥说是。

    “(step3)看到你受伤妈妈很心疼,但是你没有反击去咬或者打弟弟,妈妈觉得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很棒。”

    哥哥露出了笑容。

    “(step4)你现在还疼吗?和妈妈说说刚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这种事不再发生?”

    帮助哥哥找到方法后,我问哥哥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去帮助弟弟。

    哥哥表示愿意。

    我和哥哥一起来到弟弟的房间。

    我和弟弟沟通。

    “你需要妈妈抱抱吗?”

    弟弟点头,还在生气中。

    我把弟弟抱到膝上坐好。

    “(step1)你很喜欢哥哥的那件东西是吧,刚才没有拿到哥哥的东西是不是很生气?所以咬了哥哥。”

    弟弟点头。

    “(step2)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咬过别人。一次和姥爷玩牌,姥爷有一张非常好的牌,妈妈想要,姥爷逗妈妈就是不给,妈妈也很生气,所以咬了姥爷。后来妈妈很后悔,虽然不是有意咬的,但姥爷这么爱妈妈,妈妈还是觉得不应该这么做。”

    “(step3)妈妈今天看到你咬了哥哥,妈妈非常心疼,妈妈不想哥哥受到伤害,同时妈妈也不希望看到你生气。”

    弟弟抬头看看我,看看哥哥,情绪缓和。

    弟弟对哥哥说:“对不起,哥哥,我不该咬你。”

    “(step4)和妈妈说说刚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和哥哥商量一下,以后一起玩时,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这种事不再发生?妈妈相信你们两个一定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哥俩一起商量办法,然后和好了。

    整个过程中关键:

    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

    不要忘记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需要通过鼓励,不断地帮助孩子使其学会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基本人生技能。

    家长的努力和鼓励,孩子们能敏感地感受到,并从中吸取“营养”。

    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孩子未来的模式你怎么选择?

    欢迎留言讨论。

    -END-

    睿思群养之家,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高桥美莎:非常非常用心的一篇文章,关注你了:blush::blush:加油💪
        淼霖妈:谢谢鼓励,一起加油!

      本文标题: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孩子未来的模式由你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kr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