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风畅叙
今日读书,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感念老先生九十高龄对人生的评述,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师的睿智通透,达观知命,以及文字语言的温度和魅力,默然一句,舒坦,脱口而出,感恩之情如涌泉。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便是自由幸福,幸甚乐哉!
读至老先生看望恩师一章,更如饥寒之时一碗温粥,黑夜独行时的一缕星光。纵使人生旅途,艰难险阻,用真心真情去看所遇之人,所见之事,那如意之一二,足以鼓舞继续前行,带着自己的温度,给人以温暖馈赠,带着自己哪怕少有的正气与关怀,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已是幸运已是美事乐事。
当季羡林老先生告别毕生著作,名扬四海的恩师,说一句过一两年再来看你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从嘴里传到耳朵里,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无比真诚。恩师教授也被这真诚感动了,脸上现出笑容,说:“你可是答应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
其实师生二人都知道“过一两年再来看望”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实现的,但确实这个看似寒暄的又不能实现的真诚期许,确实让人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温情。季羡林老先生说,回头望那是一座塑像永远停留在眼前,永远停留在心中。李白说那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便是关系的温度,生命的温度。
很久以来,我更喜欢看理论书籍,总认为那是真理,是原理,我可以汲取消化,继而用其实践,拿捏世事周遭,把握实现自我。即便励志小说、人物传记,也总是杜撰的成分不少,不如新闻简约实用。
如今,更喜散文了,读散文,随着不同作者的文词笔墨,感知鲜活生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有温度。不像那些理论、哲学思辨,逻辑关系严谨到冷冰冰的,严肃到一针见血,而失去了生的气息。尤其如季羡林、余光中、汪曾祺、林清玄的那些生活日常式的文章,温暖,安静,从中获得内心的舒达与安宁,领悟时光荏苒,生活真好!浮生也好!
读到《灵魂独立,不畏孤寂》一章,其中有《坏人》一节,眼前突然一顿,转而一亮,没想到在九十岁高龄的大师思想里,这世上还真有坏人。
曾几何时,以自己能够理解到人不能用好坏来区分,为骄傲,为品阶。今日,看到季老说,他“自己的这种认识看法,只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就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那样即真实又平庸。可事实上,他悟到这个真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的。”
坏人干了损人利己的事,坏人还干损人不利己的事,就像那些认为别人都是傻瓜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可是坏人怎会认为自己“坏”呢,就像毒蛇怎么会认为自己有毒呢!所以坏人是很难改过的,对待伤害了自己的人和事,不能忍耐,不能等待或期待坏人改变,忍耐和期望就是纵容他们的进一步伤害。
一度以所谓包容一切,用上帝已死的态度看待世俗与社会的纷繁复杂,用人性欲望去化解个中原委,自觉博大,格局恢宏,却忘记、拒绝、忽略了,简简单单的一份日常自我,一份内心真我。
不必用超出物外的视角看世界,用俯视看人群。诚然,俯视与超然物外,可以看淡一切,天地一沙鸥,踏雪不留痕,人生一世,桑海一粟,何必悲欢情仇恩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胜个甚,败个甚,由此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都不及我快乐主义具体实在,结果把自己弄成了里外两层皮,自认悲壮苍凉,感动自己活的这叫清醒。
当那个哲学家提出电车难题的时候,是给人们群众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与其思考那些思辨的功利心,功利主义,不如真真切切地关注关心关爱一下身边的人,真心实意地让自己身边的人快乐开心,愉快的生活。
世界很大,一个人的世界并不大,一生中与自己真正命脉相容、相通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为什么春天如此美丽,因为它处处蕴含着勃勃生机,做一个生动鲜活的人,让自己周身际遇灵动有趣,让周围人安心,便是最美好的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