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事发1976年,有个双胞胎姐弟俩,那时他们才六七岁的样子。姐弟俩乖巧懂事,谁欺负弟弟了,姐姐也仗义的出手相救。
一天深夜,镇上所有的人都已经熟睡,天空突然闪出紫色的光芒,路边的电线开始"滋滋地"冒火,房屋都开始坍塌,砖块瓦砾不断的往下掉。熟睡中的人也都被巨大的声响惊吓醒,他们顾不得穿衣拼命往屋外跑,有的被掉下的瓦砾淹埋,有的被倾倒的机械砸伤,还有的被裂开的地缝吞没…...姐姐也在拼命的往外跑,手里还不忘紧紧攥着弟弟的手,可是还没等他们跑出门,巨大的石板砸了下来…...在房外的爸爸为了救两个孩子推开妈妈冲进了瓦砾之雨中,再也没有出来…...
何为"公平"在第二天的救援工作中,姐弟俩被同一块石板压着奄奄一息,石板一头压着弟弟,另一头压着姐姐,只能利用杠杆原理把石板撬开救起他们,问题来了,"只能救一个!"妈妈得面临生死选择了…...
故事讲到这,可能大家已经猜到它的出处了,没错,就是徐帆、李晨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当面临这样的选择时,人们的心理该做做怎样的挣扎呢?
哈弗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他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中提到两个道德原则:
第一个道德原则是结果主义,正确的做法,符合道德的事,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后果就是只要这个结果是好的,你的做法就能被道德所理解。
第二个道德原则是绝对主义,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力,不论后果怎样。也就是不管行为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你的行为过程不符合道德的职责和权力,就不会被道德所接受。
何为"公平"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唐山大地震》中这个妈妈的选择,她在痛苦挣扎之后说出了三个字"救弟弟"。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不管是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因为尊老爱幼的教化,都会使人心中的那个天平偏向于弟弟。弟弟获救了,方家有有后代了,以至于震后奶奶和大姑闻讯赶来接这个方家唯一的孙子,妈妈对方家作为儿媳也算有个交代了!
何为"公平"可是这样的选择对于姐姐来说,公平吗?同样是妈妈差点丢了性命而生下的孩子,在听到妈妈说"救弟弟"三个字后,痛苦的闭上了她那无奈的眼睛,这三个字扎心地牢记在她心中32年,在她最信任最深爱的妈妈那里体验到了刻骨铭心的不公.
难道我们不理解妈妈的选择吗?
理解!
难道我们不为姐姐感到不公吗?
确实不公!
我想妈妈的这个选择既不偏向于桑德尔提出的结果主义,也不被绝对主义所解释。于是就出现一个回避方式,叫做怀疑主义。
康德曾对怀疑主义写到,怀疑主义是人类推理的安息之地 ,它只是让我们在一些教条之间徘徊,让我们放手,放弃思考道德问题而不是答案。
所以,不管妈妈做出何种决策,我都给予支持,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