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历史的天空中外人物记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妈妈,为何我们结局一样,孤独终老客死异国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妈妈,为何我们结局一样,孤独终老客死异国

作者: 心草雪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1-01 14:15 被阅读86次

    说起张爱玲,张迷朋友们会本能地想起胡兰成。大家总是津津乐道于她与那个文化汉奸难被世人所容的爱恋,而忽略了她生命中的其他人和事。说得多了,会给人一种感觉,以为张爱玲后半生的凄寒寂寥,都是拜胡兰成所赐。其实,这真是一种误解,这样的想法高估了胡兰成的魅力,也低估了张爱玲的情商。

    20多岁的张爱玲,她的心性早就经过了多番磨砺,早就知道如何在热忱之后尽快恢复淡漠,早就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理性和冷静。

    而最初磨砺和伤害她的人,是母亲黄逸梵,那才是对她影响最深的人。

    1957年,黄逸梵重病,在英国住院,她给身在美国的张爱玲写信,信里说:“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张爱玲没能去,因为负担不起去伦敦的机票钱,只是寄过去一张100美元的支票。

    一个月后,黄逸梵去世,张爱玲得知后,独自面壁而哭,还大病了一场。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寄来的遗物,那是一箱古董,是母亲的从娘家带出来的,至今还保留了黄家先祖的体温。

    黄逸梵是将门之后,她母亲本是从湖南乡下买来专给黄家传宗接代的一个小妾。黄逸梵虽然系出名门,却自小在那样传统的家族中忍受着“男尊女卑”的压制。弟弟可以去新式学校上学,她便只能裹着小脚窝在家里读私塾。

    22岁时,黄逸梵带着不菲的嫁妆嫁给了家世更加显赫的张志沂。张志沂的父亲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母亲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李菊耦当年出嫁时带来的嫁妆,就足够张家挥霍三代,可见张家的家底有多厚。

    张志沂受过新式教育,骨子里却是个典型的旧式遗少。他爱妻子,但这份爱并不妨碍他抽大烟、逛妓院、娶姨太太,因为这些都是他作为遗少固有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为一个女人而改变。

    此时的黄逸梵早已接受过新思想,对于丈夫的这些行为她是看不惯的。于是,在无休止的争吵之后,她趁小姑子去英国留学,以监护的名义一同逃离。这是她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尝试着自由不羁的新生活。所以,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新生。她要远离那个早已腐朽霉透的深宅,去宽广无际的大世界遨游一番。

    这一年,张爱玲4岁。

    黄逸梵明明是个中国闺秀,却长得高鼻深眼,风韵洋化,像极了中德混血儿。张爱玲的《对照记》中有她的一张题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照片。黑白影像中,她侧着身,卷发,双手交叉抵住下巴,风情无限,玲珑妖娆。

    留学的日子里,她过得如鱼得水,和小姑子一起租房同住,一起弹琴跳舞。她和徐悲鸿一起学油画,和蒋碧薇成了闺蜜,还结识了很多名流。姑嫂一起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小脚的她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

    没了张志沂的黄逸梵,变得开朗洒脱,在雪山之下,她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旅行。然而等她离去多时,与姨太太闹翻的张志沂渐渐觉出她的好。他给妻子写信,在附上的照片背后写诗:

    才听津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

    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

    这样的旧式柔情,终于唤回了已然洋派的她。黄逸梵回家了,带着和丈夫重新开始的希望。这一年,张爱玲已经8岁。

    黄逸梵的回归,给这个沉闷许久的家注入了活力。一家人搬到一所新的花园洋房,她教张爱玲画画、弹钢琴、学英文,希望在女儿身上看到洋式淑女的模样。张爱玲享受到了难得的甜美温馨的家庭时光。

    黄逸梵允许张爱玲把房间刷成自己喜爱的颜色,还适时地提醒她,红色太近在眼前,没有距离感。张爱玲却偏偏钟爱橙红色,不仅自己的房间,她还把弟弟的房间也刷成橙红色。因为那是阳光的颜色,满满的温暖,唯有这种颜色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喜悦开怀。

    家里订了《小说月报》,每月寄到便成了厕所读物。那时黄逸梵坐在抽水马桶上读老舍的《二马》,一边笑一边读出声来,厕所外的张爱玲也忍不住跟着咯咯地笑。多年后,张爱玲读了老舍的其他作品,承认《离婚》、《火车》都写得比《二马》好,可她就是偏爱《二马》,因为每次读它时,都能令她想起那段充满欢笑的日子。

    或许她以为妈妈会一直留在身边,一家人的快乐不断延续下去,谁也没想到,黄逸梵与张志沂这段蜜月时光,不过是婚姻濒临破碎的回光返照。张志沂很快便故态复萌,恢复了抽大烟、逛妓院的恶习,甚至变本加厉。他不拿生活费,逼黄逸梵拿嫁妆作家里的开支,以为她只要把钱耗光,就会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了。

    他应该是爱她的,只是爱错了方式。他也曾百般讨好过她,但她无动于衷。他后来的沉沦,带着自暴自弃的性质。四年前,他们就有“新与旧”的差距,而后的四年里,她的骨子更加充盈了自由西化的东西,他们的眼界和观念更加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黄逸梵踩着一双三寸金莲,大步跨进了新时代。她要将那个她极端蔑视鄙夷的旧时代,包括那个旧式的婚姻,狠狠甩在了后头。

    1930年,她请外国律师协议离婚。签字时,张志沂在屋子里徘徊再三,迟迟不肯动笔,律师见到这情形,问她是否改变心意,她平静地回答:“我的心意已决像一块木头。”

    离婚后的黄逸梵又漂洋过海留学去了,丢下了张爱玲、张子静姐弟俩。张爱玲去送别她,见她亮相于海船上,凭栏远眺,宛若一尾奔向灵魂之地的美人鱼。从此她的人生便是不再停息的旅行,而那边张志沂又续娶了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就是张爱玲笔下虐待他们的后母。

    在饭桌上,张志沂为了一点小事,打了张子静一耳光,张爱玲心中一震,眼泪落了下来,孙用蕃阴阳怪气地笑起来:“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张爱玲求父亲让她出国留学,父亲以为她受了黄逸梵的唆使,孙用蕃又在一旁帮腔:“你娘也真是的,离了婚还要干涉家事,如果真想要这个家,那就回来呀!哼!回来,她也只配做个姨太太啦!”

    好不容易等到黄逸梵从欧洲留学归来,张爱玲高兴极了,跑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礼拜。回家时,孙用蕃以没跟她打招呼为由甩过来一个大嘴巴,张爱玲本能地举手一挡,孙用蕃突然尖叫道:“她打我!她打我!”正在抽大烟的父亲冲下楼来,揪住张爱玲的头发,拳脚相加,边打边吼:“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我觉得我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因为这次冲突,张爱玲被关了大半年,后来终于逮到机会,逃到了母亲那里。对于张爱玲的到来,黄逸梵表现得异常冷漠,只是丢给她两个选择,一是拿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张爱玲选择了后者。

    夏天里弟弟张子静也来了,带着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也不回去了。黄逸梵很理性地告诉儿子,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这个名额已经被姐姐占据了。弟弟哭了,张爱玲也哭了。

    那时候战争爆发,物价飞涨,黄逸梵没有收入,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古董,她又爱打牌,张爱玲开口找她要钱,经常要忍受她的白眼。母亲每天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这周没去喝咖啡,都是为了你。”“这个月没添新衣服,都是为了你。”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体恤母亲生活的不易,刚得到800元奖金就上交了,结果母亲转头就把这笔钱输在了牌桌上。不仅如此她还怀疑起奖金的来源,以为这是女儿和老师私通得到的劳务费。相比800元钱来说,母亲的不信任,才是最伤女儿心的。

    张爱玲并不是天生冷酷的人,曾经她也活得热情洋溢,曾经她也毫无保留地爱着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是母亲的怀疑、漠然、自私一点点撕毁了女儿生命的热情。

    《易经》中,杨露(原型黄逸梵)说:“我知道你爸爸伤了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样,从你小时候,我就跟你讲道理。”沈琵琶(原型张爱玲)大喊“不”。她当时的内地独白是:爸爸没伤过我的心,从来不爱,又何谈伤害。真正伤害我的人是你,因为我曾那么爱你那么崇拜你。

    “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很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样的牺牲……母亲的钱无论如何我是要还的。”

    很多年后,张爱玲真的去还钱了。二两小金条放在手心,简直担心会从手指缝里漏掉。她陪着笑递过去,感谢母亲这些年为她花了那么多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这是还你的。”语气轻柔,却是报复。母亲体味到了女儿的嘲讽,难过得落下泪来。

    后来,张爱玲的作品被桑弧改编成电影,黄逸梵看了感觉非常满意,张爱玲诧异她也像普通父母那样,对子女的成就容易满足。

    其实,她没想过,尽管黄逸梵的教育方式有些过激,但她一直尽着母亲应有的责任。早年在家里,她时刻提醒佣人不可在张爱玲面前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想法。离婚时,她在协议书上注明,女儿的教育问题必须征得她的同意。她送女儿去念书,到了哪儿都不忘给女儿写信。后来张爱玲到纽约拜访胡适,凭的也是母亲的关系。

    或许黄逸梵对子女的教育太过西化,以为孩子越早与父母分离就越成功,所以她不断鞭策子女要努力要独立。这与中国传统的脉脉温情式家庭氛围截然相反,所以才会让张爱玲觉得痛苦不堪。如果她在教育过程中,不是那么严苛和冷酷,或许后来与张爱玲的关系会好很多。

    因为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张爱玲一生拒绝成为母亲。张爱玲去美国后,和美国剧作家赖雅奉子成婚。然而最终婚是结了,孩子却打掉了。这段残酷的流产经历,被张爱玲写进了《小团圆》里,以异常冷漠的笔调,读来不寒而栗。

    婚后张爱玲和赖雅有过一段艰难的岁月,靠黄逸梵留给她的古董,生活才有了改善。那满满当当的箱子里,一件小古董就卖到了860美元。

    其实,黄逸梵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她痛恨那个庸碌无为的前夫张志沂,最终却还是和他一样,一生靠变卖古董过活,坐吃山空。她向往独立的生活,可她的经济却始终无法独立。她一生不羁爱自由,最终自由过了头,落得孤独终老客死异乡的结果。

    晚年的张爱玲常常面壁自语,有好奇的邻居走近去,起初以为她在念佛,可是细听又不是。邻居禁不住问她,张爱玲回过头来,有点自嘲地说:“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咪说话,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我现在唯一想说话的人,就是妈咪。”

    或许张爱玲终于想通了,明白她的母亲本就是一个生命极其丰盈饱满的女人,她爱自己,爱男友,爱自由,爱生活,当然也是爱子女的,只是她无法将全部的爱给到子女,于是才给了张爱玲错觉,以为妈咪不爱她。其实妈咪很爱她,甚至她才是妈咪生命中最放不下的人,不然不会在临终前想再见她一面。这么多年来,她不该倔强地怨着她,不该啊!

    可惜她的忏悔,妈咪永远听不到了。

    1995年9月,张爱玲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她没有和任何人联系,只是把重要的文件装进手提袋,然后放到容易发现的地方,从容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几天后,她在睡梦中去世。和母亲一样,一样是一个人寂寞地死去,一样是客死异乡。

    终于,她活成了母亲的样子。从幼时起,母亲不就是她的偶像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3bbda8324d2b:严厉的妈妈简直是噩梦,要好多年才能走出来,一生都在摆脱她,最后发现最想得到的是她的肯定。
      • 婉㚥:张爱玲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因为太爱了所以才会特别在乎母亲对自己的态度。
      • 一笑见风云过:一个悲剧

      本文标题: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妈妈,为何我们结局一样,孤独终老客死异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dt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