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何时我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现在已经二十出头了。回忆孩时那浓浓的年味,好像就在昨天。
大概是在九几年的时候,国家计划经济市场后的生活条件较差,过年是把所有好吃的好喝的全部都拿出来,一家人享用,而对于物质贫乏的那个年代,父辈称这个为“年关”,他像一道关卡。而对于孩子的我们,可以吃到好的,还可以拿到压岁钱,每到腊月,期待过年的氛围越是浓厚。
1.备年货
小的时候物质生活贫乏,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好吃的。大人们开始在腊月里准备年货,过年期间就很少有人售卖东西了。我们冯营街上是阴历逢单有集市,比如腊月25,27,29,等,每当临近过年的那几个集市,附近乡村里的人都来“赶集”(到集市上购买物品的意思),一年难得的热闹非凡,妈妈会上集割点肉(卖猪肉,鸡肉的意思),买条鱼寓意“年年有余”。自己家里炸一些过年吃的可储备的食物,比如炸丸子,炸馓子,炸麻叶。那个时候一家人围在厨房的灶台前,爷爷烧火,爸爸挑馓子,妈妈准备面,在不大的一间厨房里,热气腾腾,还能嗅到刚炸好的馓子的香味。但是,爷爷不让我进屋,怕的是小孩进灶屋乱说话惊动了灶王爷,在那个时候,这叫规矩。
2.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这天上午,每家每户都会贴对联。有一个规矩是,贴对联的这天家里的人都要在家里,省的被“贴到外面”去,之前家里有文化的人可以写对联,现在都是买的,我作为一个现代“文化人”――大学生,会帮着邻居贴对联,贴完之后放个鞭炮寓意着对联贴完,新年新气象。然后一家人围在厨房,一起包饺子,聊一聊今年的趣闻轶事。
3.拜年
这是一个我最期待的环节,大年初一,伴随着爆竹一声,辞去了旧岁,年轻的小伙子们一起结伴去长辈家里拜年。按照习俗,小孩向长辈跪下磕头,长辈应该给还未成家的小孩发压岁钱。小的时候我很想去附近的邻居家(自家亲戚)拜年,其实目的就是想要去“要”压岁钱,但是自己一个人又不好意思,想去又不敢去的心思延续了好多年。我记得一次去大妈家里,就是奔着磕头拿压岁钱去的,大妈给我开玩笑说嗑一下给1块钱,然后我就像吃了炫迈一样不停,最后大家笑了笑给我两块钱,我也羞羞的走了。
现在长大了,已经不需要压岁钱的期待了,向长辈拜年却逐渐的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多的是长辈们能够看一看在外打工回来的有没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好吗?三言两语之间亲情还在,而长辈们更多的是想让我们留下多说几句话。
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却失去了对过年有更多好吃的盼望;也不需要把买的新鞋新裤放在床边就等大年初一去穿;没有了见到桌上瓜子、花生就想塞到自己口袋里的想法。
那现在过年的味道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是家人团圆。现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正月不到15就得出去工作了,家人团聚的时间又有多久呢?
我每年回家都会给爸妈拍照,留下岁月的足迹,和爸妈促膝长谈直至深夜,陪妈妈逛街买一些小礼物,过年就是表达爱,团圆就是幸福。
附近的吕氏辈当中,我爷爷的那辈人已经离开了,也希望吕氏的各位能够好好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攀比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切不可自傲一枝独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