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叫《无非求碗热汤喝》,作者张佳玮说:“谨以此书献给爸爸、妈妈、若、故去的外婆,与所有爱吃、想念故乡的人。”
在指间缓缓流淌着的温暖动人的文字,确实有一种力量,让那些和自己一样普通又爱吃,孤旅异乡、心有所系之人触到内心最诚挚温柔的一隅——这可能是作者分享故事的初衷吧。世间温暖之事无非是被真情包裹,亲情永远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强大的后盾。
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菜谱回忆录。记忆里那些年吃过的菜肴,饱含着浓厚的真情气息,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加上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家庭的感念以及一些人生哲理交织别有一番韵致。人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所言即人们吟诗以言志,通过文字将对自然变化、人生状态的感动表露出来,由此兴发感动。如是所想,吃饭焉能不摆谱?即便是所有人习以为常的蛋炒饭,在不同的人眼里都有不同的形态和味道,所以要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诚然,这本菜谱包含着温情与深情,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美好体验的热情。
喜欢这本书静悄悄又香远益清,不仅仅是因为被文字间的真情所感动,还因为自己也爱吃,爱洞察生活,志同道合之人总有一种默契。看见一道大菜的形成是一种乐趣,伴着俏皮生动的语言,最柔软之处也像剥洋葱一样被一层层剥开,直至裸露出最真实的善良之心。当自己饱腹,良善之人会祈祷上苍足够仁慈,要保佑在冬天吃饱了饭的人们,保佑在寒冷天色中独自浪途、徘徊异乡、思念着烈酒热汤、大锅大肉的人们;对于吃饭摆谱,要摆的恰当风雅,否则就回归了袁枚那句‘真乞儿卖富,反露穷相“;对于饮茶,不必要讲究茶道,因为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披服纨与素,多余的仪式,就留给愿意神圣化的人就好;不仅自己吃得好,也需要理解欣赏古人的饮食意趣:“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光平生”、“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了这些,生活增添了许多感动,所以在作者温暖的心里,豆腐温和平淡但泽披苍生;糯米是好脾气的姑娘;羊肉是肉中君子福泽万众······这些小情调,是一个人慈悲的心思表露,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兴发的情志。见物起兴,由物及心。遇见了,经历了,产生共鸣,记录下来,留给回忆。
人世间事物那么多,能够受到感召,产生和鸣的事物那么多,但是真正能够把自己的意趣用笔记录下来以供回忆的人又有多少呢?小时候读《幼时记趣》,读到“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时觉得心旌神荡。后来某天早上睡醒睁眼,望见天花板上群魔乱舞,却时有仙女在侧顿觉有趣。那个时候对这种物外之趣感受很深,可是个中原理滋味却不甚了了,直到多年后才明白这种生活的童真。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小桥流水般的感动。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性情宽厚,实乃造物主之无尽藏也。“饮食记忆凿深难忘,所以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胃与口舌总还是认祖归宗。每一个成长起来的饮食男女心底都带有一道父母温暖的家常菜。”不需要饕餮盛宴,因为再豪华的饕餮大餐最后也比不得妈妈做的油盐饭来的动容。
我妈妈饭菜做得好,我喜欢红烧肉、炖排骨、白菜牛肉还有其他一切妈妈做的饭。味道好像还在舌尖跳跃,刺激着味蕾,朦胧之余似乎看到了童年时小心翼翼地端着妈妈刚炒好的蚕豆粒儿却被门槛绊倒遍地豆子洒落的场景,那时的心虚与懊丧仅变成了现在的会心一笑罢了。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特地强调谨以此书送给亲人,因为最重要的是追忆的这些吃饭情景里面有着牵念的人。最后用作者的话结尾: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