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拂之死

红拂之死

作者: c9a04526b3a9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20:27 被阅读0次

    红拂之死

    凌墨

    看完王二写的《红拂夜奔》之后,我的感想如下……

    我是个读书出来的大学生,以前读书感总是这么写,这种写法被定义为开门见山式,意思是推开门就能见到山,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典故叫做愚公移山,开门见山本来是件好事,却被愚蠢的愚公移走了,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开门见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但是老师也没说,只说如果写文章能够做到开门见山,就能让读者,这里主要是指判卷老师,一下子抓住主题,就会得高分,这么看来开门见山应该是件好事。可老师也讲我们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么讲的话愚公移山应该也没做错,既然两件事都是好的,那么错的就应该是山了。我本还想这么开门见山的写完这篇文章,可偏偏不巧,读书笔记没写的时候看了一本叫《红楼梦》的书,里面有个林黛玉写了一首诗“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据说是歌颂红拂巾帼英雄之气概的。这既不同于上层社会评价红拂“放荡不羁”,也不同于王二评价红拂“天真”,所以我就有些搞不明白。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不迷糊,我只得思来想去,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搞明白应该怎样评价红拂,但是却想明白了另一件事,红拂之死。关于红拂之死,王二整日忙着与小孙乱搞,没有写明白其中的细节。或者是王二本来写清楚了红拂之死,但是迫于小孙女权主义的施压,又乱改了稿子。我呢,只是个粗鄙之人,在家隔离无聊,替王二把细节还原一下。

    王二是这样写红拂之死的。李卫公死后,红拂觉得无聊,便向皇帝申请自杀。皇帝恩准。但是在唐朝每年自杀是有指标的,自杀率要控制在2.1%以下,当年长安城内的人数为100001人,已经恩准自杀2100人,指标不能超,所以红拂不能当年死掉。红拂只能在过完春节后的第二年执行自杀。唐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外,其他罪均不得春秋死刑。唐朝没有关于自杀的法律,这一点卫公制定唐律时没有想到。索性红拂是爱卫公的,她不能承认卫公制定的法律是不完美的,即使只是小的缺陷也不行,因此想到了“参照适用”这样一个词。红拂虽然很想快点死掉,但是为了维护已经逝去爱人的颜面,便也就恶法亦法了。红拂自杀的顾问是魏老婆子。魏老婆子只是个小吏,平时薪水不多,红拂上吊七天后,魏老婆子急着将红拂的衣服卖掉换钱补贴家用。魏老婆子剥掉红拂衣服的时候,红拂还没死透,等她卖完衣服回来的时候,红拂不见了。一种说法是红拂被她女儿救走了,养在她女儿的妓院里,做了头牌。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大可信,因为红拂女儿开的妓院实际上是一家官商合营企业,既然有官方入股,就得建立工会,工会成立的初衷是要听从民众意愿的,红拂是民众的一份子,她的意愿是自杀,所以工会是不会违背红拂意愿的。更何况这家妓院的领导层需听命于“上面”,而“上面”的旨意是“恩准自杀”,这是要坚决执行的。虽然红拂的女儿多次提出,旨意是“自杀”,而不是“死掉”,既然已经执行了自杀,那就是已经执行了旨意。但是领导层不听,认为只有“死掉”才更稳妥一些。所以红拂一定是死掉了,魏老婆子也这么一口咬定。一方面,据说红拂上吊前后的模样大变,而魏老婆子是唯一一个见过红拂上吊之后模样的人,因此谁也不会有证据证明活着的红拂是红拂。另一方面,红拂必须是死了的,红拂也只有是死了的,魏老婆子才安全,红拂活着这种说法只能是谣言,如果有人传播这种谣言,就会对魏老婆子造成极大的威胁。魏老婆子极聪明,懂得利用舆论的力量,她知道只有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听的人才认为这是真的,就不会怀疑是假的。其实无论真假,等时间一长,舆论一过,就不会再有人追究,假的也会变成真的。王二写的红拂之死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下面是王二之前删改的红拂之死的细节,是关于“上面”决定恩准红拂自杀的过程。恩赐红拂自杀其实是经过开会讨论的,只不过命令是皇帝下的,因此说是皇帝赐死红拂并不准确。关于红拂自杀开会讨论的事情是这样的。唐朝是个开放的朝代,上面很重视下面的意见的,因此建立了“三省六部”制,来集中反映民情民意。三省六部研讨会的流程大致如下:每有重大事情发生,首先需要九个部门的领导广开言路,收集民意,然后召开专家研讨会,各人充分发表意见,并坚持多数决原则,形成统一意见后上呈皇帝决定是否执行。当然了,对“重大事情”的判定标准是皇帝决定的。红拂虽是一品夫人,但是始终没学明白这套规矩,她想着既然是皇帝最终拍板,还不如避开这么繁琐的程序,直接向皇帝申请应该会快一些。她当时只想自杀,因此就直接奏请皇帝,而没有经过三省六部研讨会的程序。皇帝有点左右为难,他觉得红拂这是在哗众取宠,毕竟自建立唐朝以来还没有一品夫人自杀的事情发生,这是首例,要开先河的。也就是说红拂奏请自杀的事儿让皇帝有些不满,想着既然你红拂要沽名钓誉,倒是可以成全,可面子上又不好僭越三省六部研讨决定的制度,毕竟这制度是自己制定的嘛,总不好举起左手打了自己的右脸。皇帝决定亲审红拂。皇帝:我也有点想不开,你要死向我请示,叫我怎么办嘛。批准了也不好,不批准也不好(摘自《红拂夜奔》,王二著)。皇帝的意思很简单,你要死不应直接向我请示,流程不对,我没有办法直接批准。皇帝其实给了红拂一个竹竿,红拂只要顺杆爬,回答“请皇上指示我应该向谁请示”之类,给皇帝个台阶下就可以了。可偏偏红拂天真,她没有假装听懂了皇帝的意思,回答道:就请皇上给犯妇一个恩典,叫犯妇死了吧(摘自《红拂夜奔》,王二著)。这也正好说明,红拂虽然军功赫赫,但最终就混到贵妇联(乙)职员的职位,连主任都没有混到,也没有机会提升到贵妇联(甲),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皇帝最后既没有应允红拂自杀,也没说不应允,只是将此事搁置。红拂锲而不舍的上表、奏请,从阳春三月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六月,宫里连个屁都没放出来。后来,还是一个小太监看不下去了,揣度了圣意之后向她透了点意思,告诉她此事应先请表礼部。这也就是说,嘴上没毛的人说话不一定说话没劳。红拂总算摸到了点意思,不然红拂就应该是老死的,而不是皇帝恩典自杀的了。据说这个小太监后来做到了大内总管,这充分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高情商的人就是会说话。

    关于红拂请示赐死一事,三省六部九卿也极为不满。他们一致认为红拂自恃一品夫人,自恃其夫卫公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便不将他们放在眼里,但碍于红拂是直接向皇帝请示的,这事儿,他们也就敢怒不敢言。后来直到红拂请表礼部,要求自杀,敢怒不敢言的情况才得以改善。情况改善这件事是这样的,后来那个做到大内总管的太监向他们透了点风声,把皇帝对红拂说的“我也有点想不开,你要死向我请示,叫我怎么办嘛。批准了也不好,不批准也不好”这句话原封不动的透了出来。三省六部九卿个个都是“人瑞”,自然明白了上面的意思,所以在关于红拂请示自杀一事上,没有难为红拂。并且他们猜到,根据皇帝的意思,红拂自杀一事应予恩准。当然这件事还是要开会决定一下。

    唐朝的三省六部开会场景与别个朝廷不同。唐之前朝隋,官员奏事是跪着的,以示尊卑有别。而在遥远的西方有个罗马帝国,那的官员议事是大家围着圆桌坐成个圆圈,以示平等。唐朝作为中国最鼎盛的时期,自然应该有些唐朝特色。那会儿大家议事是平躺着的,头朝上挨到一起,围城一个圆。为了防止头脑不清醒,做出不明智的政策,唐朝的官员开会的时候得撅起来屁股,撅的比头还要高二三尺,这样据说能使脑子清醒。当然也难免屁股里的屎偶尔倒流到脑袋里的情形,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唐朝的政策大多数还是英明的。从上往下俯瞰,各个官员就是围绕一个点在做散射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体现人人平等,又能声音集中,还能避免在做决定的时候,大家相互抄袭,是个很好的方法。说到唐朝开会屁股高高撅起的事儿,不得不又提到李卫公。三省六部制及这种开会的方法都不是李卫公发明的,而是在李卫公去世后建立的,人一旦去世,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而应该称之为事。李卫公生前的时候吃过官府板子的亏,学会了往屁股里垫木板,后来他建立了长安城,就严禁一切往屁股里垫木板的行为。唐朝开会议事要把屁股垫高,要是不垫木板,只靠双腿的支撑是很累的。虽说这些开会的人都是“人瑞”,可他们是脑子方面的“人瑞”,不是屁股方面的人瑞。唐朝的会议少则半天,多则十天半月,因此大家发明了往裤裆里塞鼓满了气的羊皮(本来大家是要往裤裆里塞法棍面包的,但是法国面包坊已经退出了长安城,此法不可行。王二著),这东西平日放在裤裆里,直撅撅地可以装门面,开会的时候可以弯到后面垫到屁股底下,就算是睡着了,也是很舒服的,就像席梦思。会议就算一直开下去,也不会觉得累。加之唐朝有开会补贴,因此那会儿会议特别多,好的政策也频出,这也是唐朝鼎盛的原因之一。充气羊皮这个技术后来流传下来,西夏人学了去,制成了羊皮筏子,还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里还有一点要补充的,唐朝官员既是“人瑞”,自然明白低调做官的道理,裤裆里直撅撅的安个充气羊皮,过分招摇,半露不露才是真性感,这就催生了另一种文化——官服文化。唐朝的官服都做的十分宽大,宽大的衣服穿起来跟吊丧似的,皇帝巴不得万岁,自然不愿意看到吊丧官服终日在眼前晃荡,因此下令官服上面都要绣上四大仙,亦有祈福之意。关于三省六部开会的情形就是这样的。

    关于红拂自杀这件事其实已经没什么可开会讨论的了。三省六部九卿都已经明白了上面的意思,这事本来就走个流程,得到一个“同意”的结论呈报皇上,然后再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就行了。后来出了这样一档子事,那个当了大内总管的太监又来透了风声,大意是“叫你死时多受些罪”、“我要治治你这沽名钓誉的家伙”(摘自《红拂夜奔》,王二著),据说这些话是皇帝在半夜起来尿尿的时候或者撒腻症时说的。根据弗洛尹德的说法,梦是潜意识的表现,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真心话。但是我认为,这个后来当了大内总管的太监把这些话传了出来,确有圣意不假,但也多少掺杂些不怀好意的私心。小太监和红拂的过节是这样结下的,小太监把圣意透露给红拂是冒着风险的,而红拂对此却没有表示,小太监觉得自己被看轻了,收到了侮辱,发誓要红拂好看。现在小太监把这些传了出来,就是在要红拂好看。三省六部九卿听了圣意之后,立即明白,这是领导上重视红拂自杀这件事,这件事就得办的漂亮、精致,让上面满意。

    三省六部开会之前是要充分听取民意的,还得召集专家开专家会议。此后还在长安城四周城墙上每隔十米张贴一张告示。那一段时间里,全长安城的百姓都在议论红拂自杀这件事,连开报馆的阿拉伯人也在知识营销,今日头条是“节烈节烈,卫公夫人自杀殉夫”,明日热搜又变成了“揭秘揭秘,红拂与杨素究竟是怎样一种主仆关系”,后天又是“风尘三侠,一品夫人究竟爱的谁”。红拂自杀的事也就由红拂一个人的事情,变成了全民的事情,人人都在关心红拂。有一次,红拂去贵妇联(乙)上班,路过一堆做麻鞋的妇女,红拂想起了做麻鞋的虬髯公,想着临死之前再怀念一把,纯当恋旧,就凑过去看。看到妇女甲用针挠挠头,装作不经意的将头瞥向乙,“你听说了嘛,昨天红拂已经被悄悄的处死了”。乙小声应和“听说啦,听说啦,说是死的挺惨的,让人毒药毒死的”,“可不是嘛,听说明明是自己求死,但临死的时候又怂了,死活不肯喝毒药的”,甲又附和“我也听说了,哎呦,死的时候据说七窍流血。”红拂听了后非常高兴,自从请表自杀后,她就设想了各种死法,觉得毒药赐死是比较好的,死的比较快,此外,她吃腻了山珍海味,但是毒药她却从来没有喝过,她想尝尝。既然大家都在议论她是毒死的,这事看来八九不离十,毕竟不会空穴来风。

    街头巷议一段时间后,三省六部关于“红拂之死”的研讨会才开始,此时已经接近秋收的时候。三省六部研讨会,按照规定,参会的人员一定得是奇数,并且过半数参加才行,这是万不能大意的,因为程序的正义决定结果的公平。红拂之死研讨会的与会人员有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置令,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这九大部门负责人官居二品以上,以往这种规格的会议只有在黄河泛滥、巴蜀地震、北境入侵的时候才会启用。红拂之死的研讨会启用最高级别,以示各部门的重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决心。

    会议议程主要有如下两项:一是要讨论是否同意红拂自杀,二是讨论红拂自杀的方式。对此,我有些不明白,红拂自杀尚未经过皇帝准许,怎么就讨论起了自杀的方式?依我看,会议议程应当采取“一事一报一审批”的方式,首先应当讨论是否准许自杀,皇帝同意了以后再讨论自杀的方式,自杀之后再追封谥号不迟。可三省六部九卿官员一致认为,凡事都要做好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执行的每一个细节才算正确履职。关于会议第一项,九卿都举了赞成票。研讨红拂自杀方式的时候,吏部尚书张三与兵部尚书李四首先像蛆一样从散射运动的圈里蠕动出来,自称回避,所以大家还得先讨论一下张三、李四申请回避的理由是否成立。红拂是贵妇联(乙)的职工,这是个国家单位,隶属吏部,张三回避的理由成立。红拂军功赫赫,被封为一品夫人,至今仍在兵部挂职,每个月是领退伍费的,李四回避的理由也成立的。其实,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想申请回避,中书令家有个奴婢的舅老爷家的女婿的妹妹与红拂以前是同事,都在杨素府里做过歌妓,按理说这个回避的理由也是成立的,但是中书令没说出来,倒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中书令极看重名声,他怕别人说自己和这个奴婢的闲话。门下侍中叫刘五,曾经是李卫公的手下的降兵,按照这层关系来讲,也应该申请回避才是。他是这样想的,李卫公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降兵身份的人,卫公死了,自己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的做官了。现在唯一的威胁是红拂,所以他需要参与讨论,并确保在红拂死之前不将秘密说出来。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参与会议,但是他们想着我们应该回避,所以就不说话,这叫做“实质性回避”,当然这种做法也可以保证程序正义与结果的公平。所以,实际参加讨论的只有尚书置令、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王二麻子、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尚书置令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实际权力要比六部大一些,因此也不轻易发言,只做总结性陈述。红拂自杀以后,户部负责消减人口,至于红拂自杀的方式,户部尚书并不十分关心,只是就是否保留全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户部的规定,自杀之后留全尸的,只算一个指标,砍头这种,就得占用两个指标,要是五马分尸的话,就得占用六个指标了,最近两年自杀指标吃紧,所以红拂自杀只能占用一个指标,这就排除了千刀万剐、五马分尸这几种自杀方式,但是如果采用跳油锅、上刀山这种方式,户部尚书并不反对,但是他提出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需要保留全尸,从技术上说,是有些难度的。刑部尚书本想提议活埋,据说这种方式是无痛的,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种自杀方式需要开坟验尸,开坟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伤到身体,也就没有办法百分百确保“一个指标”。当然刑部尚书还提出了服毒自杀、吞金自杀、活活撑死等方式。总之一个宗旨就是得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工部尚书是管工程的,几乎不跟生死打交道,他只听过意外死亡,没遇到过自杀,但是又不能表现出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凡事“好,同意”。

    礼部尚书王二麻子因此就被推举为会议第二议程的主持人。王二麻子是个扶桑混血,其父是扶桑武士,其母是隋朝兰陵公主的伴读,是读过“皇家学院”的。因此王二麻子既有扶桑人做事的一丝不苟,又有风花雪月的浪漫,长安城内粉丝极多,他的故事一直被传颂,后来有个美国人根据他的故事写了一本书叫《菊与刀》。王二麻子果然有领导气质,一上来就先确定了基本宗旨:有差别的平等待遇。王二麻子师承其母,看过不少书,红楼梦自是也看过的。袭人之母病危,王夫人准许袭人回家探母,并叮嘱王熙凤“酌量办理”。有差别的平等待遇应该就是“酌量办理”的意思,意思是既要给足红拂面子,让她自杀的风风光光,又要外示公平,在自杀的方式上不搞特殊化。根据这个宗旨,他首先否定了撑死饿死、吞金自杀,因为不够风光,死的过于低调。其次否定了跳油锅、上刀山,因为过于特殊化。再次,他提出可以引进切腹自杀的方式,并且解释道这种方式在扶桑国有先例,且不会导致超出指标,又能确保风风光光,是个一举三得的好办法。三省六部九卿(实际是只有五卿)对此均表示了同意,并就如何施行切腹讨论了七天之后,这件事基本上定下来了。只是兵部尚书李四还有点疑惑,唐朝与扶桑修好多年,边境无战事,所以他从来没见过武士刀长什么样子。于是他花了七天的时间让1024名兵部侍郎翻遍了武器库,只找到一把竹制的长刀,上面写着“扶桑武士刀,模型,建元元年”。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李四把这把刀拿给王二麻子问意见,王二麻子拿过刀一看,就嚷道“坏了,女人是没有切腹先例的”,说着就要用竹刀切腹自杀,幸而李四打过仗,身手了得,一把拦住了,不然红拂自杀的事儿就又要被搁置了。我认为,王二麻子之所以切腹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刀不能用,而是“没有女人切腹”这件事违背了“有差别的平等待遇”这个原则。王二做事不严谨,按照扶桑国的传统确实应该切腹。自杀未遂,但王二麻子却坚持要自我革职“以谢天下”。会议只好由王二麻子的嫡长子王三麻子来主持了。说是王三麻子主持会议,其实还是王二麻子在出主意,王二麻子有个姘头孙九娘,孙九娘是李卫公老相好孙二娘的侄女,孙二娘的死多少与红拂有些关系,孙九娘与红拂也算是仇人,孙九娘一直想方设法要替孙二娘报仇来着。恰好听说红拂迫切希望服毒自杀,所以她偏不要红拂得逞,就向王二麻子出了这个主意。王二麻子想着自杀也好,这样既不会超出指标,又不会违背“人道主义”精神,也符合“有差别的平等待遇”原则。红拂上吊自杀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据说,三省六部九卿为了表示对红拂自杀一事的重视,还特制了一块纯金令牌,后来这块令牌传到了魏老婆子手中如何变成了漂亮的孔雀羽毛,就不得而知了。红拂自杀的事就是这样的。

    我不是王二,我是个女人,女人和男人看问题不大一样,所以王二只要红拂最终是自杀的就行,可我总想着还原红拂是怎么死的,顺便看看三省六部九卿与红拂之间的关系。王二说他是个有趣的人,三省六部九卿讨论会确实无聊,所以就删减了。而我恰恰相反,我是个无趣的人,更偏爱事实,就又替王二把删了的还原了出来,无他,无聊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拂之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ak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