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关于古代的戏曲艺术,从中国音乐史的这个角度来看,划分挺细。在我的印象中,戏曲音乐真正出彩的时期是从宋开始的。开始的很晚,与希腊的戏剧盛世相比,晚了一千八多百年。也许只能这样说:各民族文化发展,是不一样的。进化论,或者唯物论,无法解释。
中国的戏曲发展最早出现记载于春秋战国。那时有个演戏的人,叫优伶,其实是文艺弄臣,娱乐帝王,出怪言怪语,仔细想想,稍似话剧。优伶本人不知道自己是艺术家,所以这个萌芽并未发展壮大。为何没有发展壮大呢?在古代,历来文士是以诗赋笔论为得官的手段。读书人要做官,需得善写诗词歌赋。戏剧,等于自绝仕途。
今天讲中国戏曲,是开追悼会。 中国文学,有传接的脉络,见诗词、曲赋等。唯戏曲不可传。今中国戏曲,不是元曲的传接。京剧,诗清朝忽然“爆发的”,是“野蛮的”。昆曲有一些传统,但属于南曲的旁支,当时势力很弱。南北的曲艺,都不是中国古戏曲,唯民间还有一点点残存。
关于戏曲音乐,我先介绍音乐史中内容:分南北方。北方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方有宋南戏、元南戏(传奇)。古剧本都没有标点符号(古本《红楼梦》也是如此),无常识,根本看不懂。古人头脑清楚,绝不乱。所以关于戏曲要有些常识:戏曲由曲——唱、宾白——说话(一人独说称“白”,两人对话称“宾”)、科——动作组成。在剧本中,以曲为主,科、宾白很简单,甚至没有,让演员自己发挥。莎士比亚剧中,也不太用科。
宋朝邻人唱的曲,其实是词。金人占据北方,嫌词太斯文,便另创新形式。所谓北曲起源。到了十四世纪,元末明初,南方也兴曲,与北曲并论,称南曲。渐渐到了十六世纪,南曲夺取了北曲地位,经历两百年左右,其中心在温州、永嘉一代。
接下来讲述董解元和南曲。 然后是北曲第一期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大师,南方竟无一人。之后就是第二期,第三期。到了第三期,大师在北方仅一人。就像中国的经济、文化,也都在南移。
艺术家开宗的能力总是力强,成熟后就软。总之,有一百多家,最杰出的有六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
董解元和他的《西厢记诸宫调》以及南曲
中国第一位大戏剧家就是董解元,他比莎士比亚还不幸,莎翁有威廉全名,董解元,后世只知他姓董,因为乡试考了第一,固有解元之说。生于12世纪后期,唯一一本《西厢记诸宫调》问世,是中国第一个剧本。
莫道男儿心如铁,更不见满川江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古时候的杂剧,有“折”,即“幕”。每戏必有四折,如交响乐。整部戏,即成“齣”(出)(南方如是说)。又是要加个“楔子”,即序言、序曲,中间也可加序,不一定在开场。正末:男主角,才子。正旦:女主角,佳人。
剧中配角只能白,不能唱,只有才子佳人能唱。唱时,不重唱,不合唱,佳人唱时,才子默——中国没有“和声”,也就没有二重唱——还有,一个演员在同一剧中,前后扮好几种角色,第一折饰书生,第二折就饰了神道了。较复杂的故事,四折实在概括不了。北曲行了很久之后,南人才把北方的成例突破(北人方脑子,南人圆脑子),无论哪个角色都可以唱:独唱、齐唱,主次角可轮番唱,有变化,主角也可休息。幕或折,都增加了,不再限于四折,多至十几折、十几齣(出)。
南曲开场总有宣叙全剧大意的引子,由副末(男配角)担任。引子名称繁多:家门始终、家门大意、家门、开宗、副末开场、先声、楔子,等等。
南曲又称南戏,元末明初流行了起来,它突破了杂剧中“一人主唱”的规定,各行角色都能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曲、白、科的综合运用。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角色。音乐不受宫调限制,可以随时换韵,多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舒缓,风格细腻婉转。这是《文学回忆录》中未曾提及到的。
从前艺术家要么不创造形式,一旦创造,都严守格律。贝多芬之前的交响乐,从不破格,乖乖的。西方、中国,都如此,在格式里拼命翻跟斗,不想到跑出来。
接着说几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关汉卿
关汉卿,大都人,生于1234年,一生写了六十三个剧本。多失传,剩十多本传世:《玉镜台》、《谢天香》、《金线池》、《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蝴蝶梦》、《望江亭》、《西蜀梦》、《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续西厢》。其中,以《窦娥冤》、《续西厢》最著名。
《窦娥冤》可谓中国唯一的悲剧,至今仍是保留剧目,连楔子共五折。楔子叙楚州蔡婆家道颇丰,夫亡,有一子。窦秀才向蔡婆借银数十两,到期不能偿还,将女儿端云给她作媳,改名窦娥。蔡婆赠资,秀才上京应举。
第一折,便转入波澜。赛卢医借了蔡婆的钱不能还,将她诱至郊野要绞杀,恰值张驴儿与父撞见,赛卢医逃离。张驴儿以救命恩人之身份,欲使其父娶蔡婆而自娶窦娥。娥夫已死,而娥守节不渝。
第二折,张驴儿遇赛卢医,迫使其给毒药,欲害蔡婆而可强占窦娥。其父误食而死,张驴儿诬指窦娥下毒杀其父,告官定了死罪。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高喊冤枉,誓言斩首后她的颈血将飞溅丈二白练。时为大暑六月,上法场时,竟大雪纷飞。她说她死后,这个地方将大旱三年,颗粒无收。果然都应验了。
第四折,窦娥父亲中举后做了廉访使,到楚州调阅案卷,窦娥托梦诉冤。便捉了张驴儿、赛卢医,各定罪名。
还不是全悲剧,最末还是团圆,不过是负面性的团圆——要是改写,就要写告官、告民,均不通,这才真实、深刻:窦娥求官不应,民众也都说她有罪,她的冤扩大到个人与群体的对立,而官方民方竟都相信恶人张驴儿,激起她的大恨,发大诅咒,誓与暴吏暴民斗到底——这是个人与民间、民间与官方的双重对立。最后六月大雪,血溅白练,一片寂静,尾声是楚州灾景。
中国人有个情结,那就是“团员情结”,喜欢团圆。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会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元宵,片刻忘记所以然。
二、王实甫
《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当然原作是唐人传奇《会真记》,《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剧本最后点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全作共4本,16幕。古代爱情很好玩,都是一见钟情,在木心看来,简直是不见也钟情。关汉卿不及王实甫写得妙。如张生见莺莺后,王写:
我和她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又如: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
三、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约1321),善写神话传说,笔致潇洒。代表作《汉宫秋》,写王昭君故事,汉元帝成了主角,昭君是配角。其中写毛延寿潜逃匈奴,游说单于指名要王嫱做妻。汉廷官吏怕动刀兵,力劝元帝舍王嫱送匈奴和亲。元帝卒许之。番邦的使者护着昭君渐渐远了,元帝唱:
呀,俺向着这迴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郑光祖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倩女离魂》)
元灭,朱元璋征定中原,攻陷北京,明朝起。元曲的杂剧渐衰,继之是长篇剧本。先称“南戏”,后称传奇。最盛行的叫“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即《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还有就是《琵琶记》,作者是高明。这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点内容。
以上便是关于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一),后面还会再有。戏曲博大精深,说不完。本讲很多,有关于戏曲,也有关于艺术。关于艺术,我总结归纳的不好,还是品读木心先生的原观点最好。能懂,但说不出。想附上其中的些许言语,但太多,尽力而为。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伦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他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开,退得远?因为他有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所有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为人道的哲理的底盘。艺术品是他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的部分与公开的部分,比例愈大,作品的深度愈大。
我爱艺术,爱艺术家,是因为艺术见一二,而艺术家是见七八。但艺术家这份七八,死后就消失了。你能和活着的大艺术家同代而交往,是大幸。
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横盘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观,渗透在他说的每一句话中。但不肯直说、说白。
中国中世纪剧作家,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艺术家的永久过程,是对人性深度呈现的过程。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好像在说:你们要知道啊,还有许多东西,作品里放不进去呀!
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人看出还有许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的深度。
蒙田不事体系,深得我心。我激赏尼采的话:体系性是不诚恳的表现。但你们不能这么说。我这样说,我内里有体系,不必架构:这是第一层。如果你们来说,先已不诚恳,成体系,岂非更不诚实?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不说。
我是庖丁解牛,不是吹牛。
莎士比亚能退远是非善恶,故能恶中有善,善中有恶。他到晚年,靠《哈姆雷特》露了一点点自己。
其实,还有作者主观上的问题。中国吃了地利上的大亏——天时,全世界差不多。地利,中国吃亏太大。中国与西方完全隔离。苏俄国土有一端在欧洲。
人和,则儒家这一套弄得中国人面和人不和。
可是,中国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开口就叫“天下”的国家。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常常是从海南岛到长白山,从台湾到西藏。
所以,中国人的视野的广度,很有限。
再讲讲艺术家的深度。为什么要有深度?
艺术家纯粹是人间的,不是天堂地狱的。天堂地狱,没有深度。只有在天堂地狱之间,人间这一段看深度。谁把这深度处理好了,能上天堂,处理不好,下地狱。
抱着希望进天堂的艺术家,是二流的(被奉为一流)。一流艺术家知道没有天堂地狱,知道并无其事,当做煞有介事,取其两点成一线,这一线,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这种人,我称之为在绝望中求永生。
要划分,世上大艺术家都是在绝望中求永生。贝多芬就是。
许多人都有神的观念,有神,就有希望。无神,绝望,怎么办呢,求永生。
人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达尔文是错的。如果进化,希腊、巴比伦、埃及,不会亡。法国人家家看书,现在呢,看电视。
共产主义给了一个信仰,一个希望,一个天堂。西方很多大知识分子吸进去。
要拯救世界,先要高唱人文的整体性。
人类前大半部分的历史,是有神论,后来的历史,是有真理论。我以为有真理,就是有神论。到了说没有真理,人,真正站起来了。
科学弄到现在,有高倍望远镜观察宇宙,或是人类智能最高的时候,天才却不降生,思想家也不降生。
政治家,从来难有人谈到宇宙。他们没有宇宙观。现在,上没有宇宙观,下不通人性。要改,就是承认人性,很起码的东西,很起码的进步。
希望大家——规模大一点小一点,速度快一点慢一点,都无妨——超越自己。三年前的你,是你现在的学生,你可以教训那个从前的自己。
本文写作思路,尽力的去尝试读书笔记更加有逻辑性。
1、什么是古代的戏曲艺术?
2、发展的脉络线条是什么?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哪些?
4、摘录本节中的佳句和自己的感受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