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一位一生多次求死,最终在自我放逐和沉沦中结速了自己生命的人。
读太宰治是绕不开战争的,哪怕他的小说里只字不提战争。我先是读了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后来又读了他的《维庸之妻》和半拉子小说《Goodbye》,都有着相同的基调,潮湿的发霉的扭曲的死亡的气息。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小说,日本在战后重建大兴教育之时是如何对待和评价的,他们会不会把这样的文学作品当做他们下一代的精神食粮,可惜的是,无所不能的网络竟然找不到答案,可能是我们的国人不屑于思考探究这样的问题吧。正常的思维是这样的:站在战争废墟上的日本人意识到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他们定然要放下旧时代的伤痛,创造一种令人振奋的新秩序,新生命绝不是食腐动物,他们更需要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来一扫战争带来的阴霾,好轻快地朝着新时代奔跑。
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我们的大学生们似乎对这种颓废的文字情有独钟并引为知己,好多评论对太宰治的小说创作加上了诸如“伟大”之类的光环,一些貌似强大公允的评论其实就是在为太宰治唱赞歌……文学评论的媚俗与浮夸真是不可救药。
我们的严重缺失信仰教育不不良文化毫无抵御能力的青少年一旦沉迷于这种末日情绪,就好比得了精神癌症一样,所以不管世人(尤其是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绍介外来文化且洋洋自得的国人)如何夸奖太宰治的文采,我都觉得他的颓废的文字里有毒,好比罂粟花虽然有些妖艳的颜色和馥郁的香气的,却可以制成害人的鸦片一样。
文化市场太混乱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尚不足以形容其乱状,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国度,各种外来的意识形态纷纷披着文化的外衣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成了校园读物和大众读物,加之一些文化名人的大力推荐,人们就开始顺着名人指的道儿对这些外来洋玩意儿顶礼膜拜了(随波逐流者比比皆是,而独立思考却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食粮如同他们的物质食粮一样糟糕透顶,苏丹红塑化剂转基因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很可怕,毫无节制甚至鼓励服食慢性毒药的后果将是一场无法挽救的集体溃烂。
从研究文化现象的角度看太宰治,除了他的文采尚可称道外,他的小说充分描绘和暴露了上世纪上半叶日本社会在战争与死亡阴影笼罩下的无序状态,以及民众普遍存在的在生死无常前途渺茫状态下醉生梦死的阴晦暗淡心理,这对于研究日本社会及其历史很有帮助,就好像我们可以从那些不住人的村落里因腐朽倾圮而废弃的旧民宅里,可以了解到当时当地的民间建筑风格及民俗风情一样,甚至我们还可以把那些旧民宅整修出来,交给旅游部门赚几个散碎银子,但我们绝对不会再住在里面了(另类除外)。
我同情太宰治,他是一位生不逢时的有才华的人,他如实记录了他生活的年代,他无力挽救甚至改变那种如同被重度雾霾笼罩着的社会,他敏感的神经经受不住雾霾的侵蚀,他数度崩溃,他选择了逃离,他终于以他自己的方式离开了,他解脱了,唯有死,可以慰籍他无处不在的绝望。他的贡献是让后来人看到了真实的历史,看到了一个民族所面临的深度的绝望,但同时,绝望的情绪也会像毒气一样侵蚀后来人尚未成熟的心智。当然,这只是我看到的太宰治。我相信作家的灵魂是高尚的,他的颓废的文字背后,必然有他对生命最真诚的膜拜!
我们的社会远没有想象中的坚强。传统文化的断根还没有长出像样的枝条,外来文化的冲击依然如洪水猛兽,旧的恶习还没有厘清更别说断除,新的秩序更没有建立起来,这是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我们的孩子,甚至被各种思潮冲击过的昏头昏脑的未曾长大的成年人,就如同赤身裸体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求生存一样,随时都有受伤的可能,然而遍体鳞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以待毙或者醉生梦死的生存状态。这个时代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人们都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而颓废,无疑是可致命的毒药。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说,太宰治是一种毒!
《人间失格》小说集——20180525记于静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