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和我妈去别人家串门一直是我避之不及的经历。
我妈和王阿姨聊个不停,王阿姨家的叔叔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里的体育节目。我无聊至极,盯着墙上的挂钟,暗数着回家的时间。
如果此行的目的还包括回赠礼物,或者叫做“还人情",整个场面就更加奇特了。
我俩进门的时候需要做贼似的寻摸一个角落把礼物偷偷放好。而这仅仅是开端。告辞出门的瞬间才是高潮所在。
我俩起身,腾挪到大门口,然后我妈不经意地低吟——给你们带了点礼物。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我奔向楼下。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王阿姨脚底生风追赶上来,手中拿着礼物,好似刚才我们精心的藏匿在她眼中一览无余一般。只见她大喝一声:你客气什么?快拿走!一只手暗发内力,钳制住我们,另一只手则像长了眼睛,迅速定位到可以放东西的位置——例如空着的手,背着的包,衣服上的兜,试图趁我们不备将礼物塞回。可我妈哪能轻易让她得手?只见她一个转身将王阿姨的招数尽数化解,再将礼物怼回。激烈之时只见两个人影扭作一团,只听得“你别跟我客气!”“你见外了是不是?”“你再这样我要生气了!”的过招声响彻整个楼道。
我楞作木鸡,不知道该不该上去帮忙。这时我妈会扭脸过来,以一种大无畏的表情交代我说——“你先走!快!”那边厢王阿姨却也突然发现有我这个软柿子可以捏,于是拿起东西奔将过来。我吓成一团,滚下楼梯,在惶惶中等待我妈战罢归来。
在我们那个小城市,这是送还人情的标准程序。推让的激烈程度代表了主客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检验着你我的一片真心。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2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位阿姨送给我一条公主裙,大小正好。泡泡袖,蛋糕似的一层层的蓬蓬裙,雪白的纱上还点缀着亮亮的丝线,穿上之后让人觉得是个仙女。然而,只试了一次,就被我妈收了起来,没有让我再穿。
我缠着她要,她便说,你穿不了两次就小了,裙子也没用了。还不如趁它还是新的的时候收起来,留着以后可以送人。
我恨恨地问,送人!送人!为什么总是要送人!我妈就给我解释,因为人家送了你东西,你总是要还的啊!收了多少人情就要还回去多少人情,这是人之常情啊!
这么多人和这么多情,简直快要把我绕晕。谁知道人情是个什么鬼东西,我只知道,因为它,我收到的漂亮衣服,好玩的小汽车玩具,看上去很好吃的点心礼盒,从此统统都和我形同陌路,成为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变成了别人家的座上宾。
从此,在我的脑子里,“人情”这个概念化作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怪物,总是抢走属于我的好东西。
3
“人情”给我们家带来的困扰还不止这些。它实实在在地妨碍着我们好好地享受生活。
出门旅游的时候,我和我爸在看风景。我妈在盘算着给每个朋友各带多少什么样的纪念品。这个爱漂亮,带条丝巾;那个怕热,带把扇子;还有一个爱吃不爱美,带点特产就成……然后我们背着比来时多得多的行李回了家。
出去吃饭的时候,我和我爸在大快朵颐。我妈在盘算着这里适不适合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话需要点什么菜才合适。心心念念地说那个小张上次请了我们,我们还没回请呢;科里轮流做东,马上就要轮到我们了;小王说过几天来看我们,总得请人家吃顿饭才合适吧。于是我们吃的索然无味,但是收集了一大堆订餐卡片和菜名价格回家。
于是,我和我爸对我妈口诛笔伐。我爸说,你不送给我,我不送给你,不就没有这些麻烦事了吗?我琢磨着对呀。一送一还,价值相等,没有收益,还白白搭进去了时间和精力。于是我举手赞同。我爸又说,费心思搞这些小礼品有啥用,还不如换成钱合适。我琢磨着对呀。毕竟每个人的想法大相径庭,你费尽心思挑的,我也许根本不需要。我又举手赞同。
这个时候,我妈就会瞪我俩一眼,说一句:你们不当家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重要!一群不知人间冷暖的家伙!
4
“人情”的必要性,我后来才慢慢体会到。
刚上高中的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住院的那段日子还挺欢乐的。不用上学,每天躺着打点滴就成。从早到晚,到病房里来看我的叔叔阿姨几乎没间断过。同病房的小伙伴好奇地问:你爸妈是当官的吗?怎么这么多人来看你。我嚼着A阿姨烙的饼子,喝着B阿姨煮的粥,听着C叔叔借给我的随身听,看着D伯伯借给我的漫画书,故作傲娇地说,不是啊,他们就是普通人,可能是因为我爸妈人好吧!
是啊,凭什么?
我妈呵呵笑着给了我答案——来看我的人,都是以前欠了我妈人情的啊。在旅游的时候给他们背过礼物,在吃饭的时候想着怎样请他们吃饭,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过援手。
正是我妈对于人情的苦心经营,才使得我在住院的时候不至于孤苦伶仃。
我才知道,我和我爸的看法有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只计算到了人情的有形价值,却忽略了附着在上面的一层无形价值。我们只衡量了人情在金钱上的对等交换,却忘记了加在人情之上的逐渐增长的感情。互相赠与的礼物只是本金,利息是感情。迎来送往之间,本金不变,利息却水涨船高。
5
《影响力》中曾经说过,人们总是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做的一切,这是人类大脑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仅仅是后天以来社会规则对我们的教化,更是我们人类在自然界多年摸爬滚打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
究其原因,可能从人之为人开始,想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单凭弱小个体的力量绝对不可能,于是人类必须互相帮扶,唇齿相依。
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且帮助他人,在相互依偎中聚集力量,延续血脉;
或者拒绝他人的帮助,在集体的疏远中单打独斗,自生自灭;
或者只接受帮助,不提供帮助,然后被集体抛弃,艰难前行。
你选哪个?
相信大部分人的祖先,既然能存活下来,应该都是第一类吧。
久而久之,人类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受人赠与,必然需要用相似的方式回赠,否则心理上总会感觉有所亏欠。
时至今日,集体的概念逐渐走弱,个人的力量慢慢崛起,我们是否还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这看不见的“人情”?
我可以不需要宾客盈门的喧闹,但我需要难过时一位朋友的倾听。
我可以不需要满汉全席的饕餮,但我需要生病时一碗热汤的关怀。
我可以不需要价值连城的礼物,但我需要雾霾时一个口罩的问候。
人,不是孤岛。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和他人有联系,就必然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刻,也就必然需要维系人情的往来。
我终于理解了我妈。
6
然而我却不能完全认同她。
比如,送礼时我妈和王阿姨好似武林高手一般的过招便是我一辈子也掌握不了的高深学问。以我的小身子骨,王阿姨只需使出一分内力就会让我坐个屁墩儿,无力招架之后便背上了还人情不真心实意的恶名。
比如,如果别人送来的礼物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衣服,我不会默默地收好下次送人,当穿就穿,当玩就玩,哪怕之后还需另外开销还人情。因为,人情,不应该凌驾于家人的快乐之上。
比如,在单位遇到了不爽的事情,老人家的第一反应还是:去领导家送礼!让领导给你做主!这也是我万万不能接受的。
过去的时代,闭塞的小城环境,资源少,人几乎也是扯得上关系的熟人。熟人社会,争抢有限的资源,就不得不使出人情这种大招。于是,拉关系,送人情,成为那个时代被迫无奈,却也是合理的选择。
但是,时过境迁,如今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富足的生活,更容易获取的资源,更辽阔的城市,更透明的人际关系,终于使得我们不用再纠结于人情的繁文缛节,不用再耗尽心思匹配资源回赠人情,不用使出浑身解数跑人情只为办成鸡毛蒜皮的小事。省下来的精力,我们怎样维护属于自己的“人情”?
7
公司新来了个做短期咨询的同事,谈工作之余又聊了下生活,结果发现爱好类似,人生信条相似,育儿理念也相似,觉得很投缘。后来,工期结束,临走之前,她赠与我的,是一本她反复研读,觉得相当有用的同孩子沟通的书籍。我欣然接下,也反复研读,并学以致用,互相交流。后来,碰到理念类似的朋友,我也会赠她们一本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书。
无需浓墨重彩地推来攘去,只需同志同道合之人真诚以对,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