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你怎么成了这样的人

作者: 图样图森破王二 | 来源:发表于2016-10-15 12:01 被阅读59次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一本讲述关于成功的故事的书。

    我坦诚这是上个月的读书计划,如果再往前追溯,马尔科姆的全集是去年9月购买的。嗯,这是去年的读书计划。

    这本书的完整书名是《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成功因素论述后,得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

    所谓“异类”从来都不是什么异类。

    作者从才智,机遇、文化、教育、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塑造了现在的你。让我们可以一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马太效应和机遇

    “凡是有的,还有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你所获得的优势是会不断的累加的,你所无法摆脱的劣势也同样会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个观点始终贯彻全书。

    不可否认,聪明的孩子学习更快,那么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而锻炼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向反馈机制。

    同样的,你也不可否认,老师更加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尽管他们一再强调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也无法消除心理上的偏见。毕竟老师们都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举的例子更有意思。

    研究人员研究了加拿大冰球队成员的出生日期,发现球员们大都出生在每年的前三个月,并且越优秀的球员出生的月份越早。难道是后半年出生的人不适合打冰球么?研究的结果发现,这是分组制度的原因造成的。同一个出生年份的球员们相互之间进行比赛,胜出者进入专业球队。但是在孩子们青春期之前,出生月份早的在身体发育上要比晚的更具优势。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淘汰掉出生晚的孩子。导致的结果这些出生早的孩子进入球队后能够得到专业的训练。而出生晚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这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于是,出生晚的孩子就再也没有进专业冰球队的可能了。这完全不是因为出生的晚就不适合冰球运动,而是制度缺陷造成的。类似的研究在美国棒球职业选手队中也有体现。

    这样的制度就像暗礁,人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暗礁却在悄悄地释放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警惕这样的事情,避免这样的魔咒发生在自己身上。上述例子,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筛选球员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现的机会,不至于人才被埋没。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也出现了成功人士扎堆的情况,比如计算机行业的名人,大多出生在了1955年前后,当他们长大成人,就刚好赶上了行业的大爆发。这是时代给他们的机遇,他们幸运的。

    机遇对个人的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

    天赋和10000个小时

    我一直都不大认同“情商”这个观念,在读完《异类》后,我觉得连“智商”这样的说法也应该被重新思考了。智商并不能合理的解释一些现象,更多的时候,给你造成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就是“思想偷懒”。学霸比你成绩高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智商高么?那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个屁用!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智力”和“创造力”,我们不妨合并统称为“天赋”。智力的测试被称为“收敛性测试”,就是在一大堆可能的结果中找到最佳答案或唯一答案;而创造力则不同,他考察的是“发散性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想象力”,在给定的条件下你能创造出多少合理结果。需要注意的是: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具有足够大的创造力,反之亦然。

    关于“天赋”,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讨论下去了,人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一些研究称,遗传因素决定了一半的天赋),对于后天的锻炼是不是能带来天赋的明显改善,还处于巨大的争论中,我们还是不在这个坑里挣扎了。对于我稀松平常的智商,也许谁都无能为力吧。改变命运,最好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天赋以外的事情上吧!

    马尔科姆在《异类》这本书中最广为人知的观点是:10000个小时理论。

    这个理论从侧面说明了智商对人的影响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至少个人努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被自己完全控制的成功因素。

    在马尔科姆的分析之下,那些天才人物们的成长历程原形毕露。原来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除了傲人的智商和机遇,还有如此大的付出。

    计算机天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他从哈弗辍学并且创办微软的时候,已经不间断的学习编程7年了,仅仅在1971年的7个月内,比尔盖茨和他的同学花在编程上的时间就超过了1575个小时。就像他后来所说的“全世界不可能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当然,在那个年纪就能接触到计算机,和他富足的上层家庭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位计算机天才比尔·乔伊,著名的Sun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花费了10000个小时的时间练习编程。

    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其他领域的天才,比如莫扎特,从6岁开始作曲到第一部完全出自自己之手的经典作品问世,是在他21岁的时候,他在钢琴上的努力已经超过了10多年。

    走向成功的路上,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还在犹豫自己的努力会不会有回报,阅读这本书吧,你会知道那些享誉世界的天才们当初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10000个小时有多长?每天坚持8个小时,一年360天,大概三年半吧。

    家庭教育和文化传统影响

    提起家庭教育,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的事件。我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了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最应该被送去接受点击治疗的是哪一群人?我觉得当然是“不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爹妈们。”

    都说身教重于言教,却很少有父母真正的能够做到。不知道现在整天抱着手机,却把孩子送去治疗的爹妈们是不是也需要电一下。有那闲工夫和财力,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上进的成长氛围。

    《异类》的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表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或者可以说,学校教育对于每个学生的影响的差异是很小,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学习时间和环境。但是每个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造成家庭教育差距的一个巨大因素是:贫穷和富裕。

    有关贫困会不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在知乎上讨论的够多了。我的观点是:会,并且影响还不小。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那就一定要先变的富足(物质和精神同时富足)。

    这里先要解释另一个话题,追求物质财富真的很低级么?不见得,让自己和家人过上舒服体面的生活,本身就值得追求。但是我想,如果你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满足了你的需求,但是你又没有及时的转变到下一个更高级的追求,那就真的很low。比如买彩票中大奖,没过几年就再次陷入了贫穷人。这一点上,我是赞同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的。

    变得富足会改善你的思维习惯么?对于一些同时会提高精神文明的人来说,会的。但是对于“暴发户”,不一定,甚至很容易是灾难的起点。

    在我看来,贫穷和富裕家庭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作者在书中也做了大量的论述。

    首先是时间的利用,贫穷人家的孩子在假期里,大多是需要劳动以补贴家用的;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尽管有时候是被父母逼的)学习新的知识。看过前边的10000个小时理论,你应该能明白其中的差别。

    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父母的学识、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贫穷家庭的孩子会缺乏“复杂社交环境”的生存能力。书中提到一个“协同培养”的概念,就非常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富裕家庭提供了更好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富人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生活资源,穷人想要获得这些资源,就需要和富人打交道,但是和穷人打交道却不是富人的刚需。进而这里的马太效应扩大了贫富的差距。

    对于贫富的看法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及:

    《长不大的见识》

    《大城市的大好处》

    《寒门也要出贵子》

    《贫穷的恐慌和启示》

    (以前的一些观点可能需要更新了,先凑合看吧。对不住了!)

    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通过分析飞机事故原因,提出一个以前从未听过的概念:权力距离指数。指的是:

    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

    换个简单的理解方式:你的上司(长辈或者其他更高阶层的人)对你发布的你不赞成但是又没有及时提出异议的任务的次数。(实际是怎么算的我也不懂。话说,要时刻尊重领导和长辈的意见嘛!)

    毫无意外,亚洲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普遍比较高。尤其是韩国,排名全球第二。我们天朝也是名列前茅,高达80分。(百度百科有部分国家的数据。)

    看到马尔科姆的分析,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那么多飞机事故居然都和权力距离指数有关……

    当年那些被电击治疗的孩子们,如果在被电傻,甚至是电死前能奋起反抗的话,也不至于造成那么多的人间悲剧。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看吧,你之所以成了现在这样的人,是这些因素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机遇(你生活在什么样时代,你能累积到哪些优势?);

    天赋(你有比大多数人都聪明的大脑么?);

    家庭教育(你的家庭能否允许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挣钱补贴家用。);

    社会环境(你的社会足够宽容到可以随心表达你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么?);

    马太效应(你所获得这些优势,是否得到了正反馈的累加?)

    10000个小时(现在,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你可能还需要刻意练习10000个小时……以上);

    ……

    既然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挣扎着跳出来呢?这真是个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改变了一下以前的读书方法。说真的,以前读书大多是在“浏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认真的多了,一些段落反复的看,有时候还要读。其次要把一些自己的想法随时写在空白的地方。其实,一本书纸质书看完了还干干净净一个字都不写,是对书的亵渎。纸质书有一个电子书无法超越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意的翻阅、回顾。那么,随手写上自己的想法,读书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就算你不想沾污她,你也完全可以贴小便签,做读书笔记么……,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要不,你读书弄啥嘞?

    本文编号“34”

    相关文章推荐:

    这样糟蹋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你的不幸

    超越边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异类》,你怎么成了这样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nn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