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着嫁给爱情,遇到有缘人共度余生,有诗还有远方。拥有知书达理而且有趣的灵魂,可以伴你超越平凡的生活。但是别傻了,你嫁不了这样的人。
你要首先变成这样的人,才能遇到这样的人。
地球上有些人不管是否做了“应该做的事情”都能得到回报。但是那不是回报,而是一种结果,生命这个自然过程的自然结果。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什么是自由意志。到时候你就明白你真正本质是自由。你也就不会混淆爱和资格,因为真正的爱没有任何要求。
真正的爱没有任何要求。
你要先有一颗在红尘修行的心,先把自己修成有趣的灵魂,然后美好的事物才会进入你的生命。这是整个宇宙的吸引力法则。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超过你想象
修行的第一步是寻根。你不知道从哪里来,你也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你的来路,源自你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是你一生无法切断的联结。你切断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断绝往来,殊不知又会把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新的婚姻和家庭中。这是你在拥有诗和远方之前的宿命。
那么怎么办,人生就没有简单一点的选择项吗?
有。把困难的事情分解,从简单点的开始,做改变才有动力。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从不那么扎心的地方开始。
这个动力起点就是绘制家谱图,这会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如果可能的话上溯三代,把从爷爷那辈人的关系先捋一捋清楚。了解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位置。然后把每一个家庭里的家庭结构画出来。
有家谱的人家就相对简单一点。家谱上面叔伯兄弟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男女亲疏的位置然后像这张图一样,按照亲疏远近,画出每个家庭的关系图。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开始,亲密的就画近一点,疏远的就画得远一点。
然后画一张现在家庭成员关系图,来表示你和你现在配偶,伙伴,子女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如果你现在还是单身,就画你想象中的未来家庭关系。
不要停下来,继续画出你的叔伯兄弟家庭关系图。
你是否发现你现在或者未来的家庭关系图跟你原生家庭关系图之间存在一些类似之处?
二、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
其中的道理是,一个人往往被具有相同“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的人际关系距离跟某人想要的人际关系距离类似时,你们就会互相吸引。在那些有可能成为伙伴或伴侣的人群之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跟我们具有同样“亲密度舒适区”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表达出来的需求是一样的。那样的话就实在太容易了。所以在继续对家谱图研究之前,我们先看看家庭关系是如何运行的。
通常情况下,双方关系往往表现出的是一方想要亲近一些,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点。甲对乙说:“我们再多聊聊吧!”乙对甲说:“别来烦我。”实际上,双方都试图维持人际关系平衡,只不过一方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的是“疏远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发生了转变,另外一方常常也会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维持家庭关系机制的平衡。例如,如果“追逐者”开始疏远,原来的“疏远者”则会变得焦虑起来,然后开始向“追逐者”靠近。
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系双方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状况随时转换“追逐者”与“疏远者”的角色;双方都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
罗纳德 W 理查森这个就是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提到的,通过家谱图了解自己在原生家庭关系中的位置。实际的原生家庭关系存在各种问题,没办法达到这种动态平衡,而这种关系会一直影响你未来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
心理学的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我们能看明白自己的原生家庭关系,我们就能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很多人的家庭关系看起来是平衡的,但其实是所谓的融合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寄生关系。其中一方因为差异的存在开始焦虑。
当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认为是某人的责任。如果他们埋怨自己,认为自己错了的话,就会尽力迎合对方的喜好,以取得对方的赞许和热爱。他们这是舍弃自我,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他们认定是对方的错,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变对方。这些办法包罗万象,也许是奉承吹捧,也许是批判,甚至可能是肉体上的攻击。
这就是复杂的生活。或者是舍弃自己,或者要别人舍弃,无论如何都会对对方造成压迫。有趣的是另一方会对这一方的行为做出各种反应。然后我们就看到四种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1.顺从
否认差异的存在,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或许他们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和不同,但是他们会认为这种需要是错误的,会破坏夫妻关系,于是选择忽视。
顺从者不一定是夫妻关系中的弱势一方。“软弱方”常常摆出一副为了成全对方而甘愿牺牲自己的样子。他们会说:“别管我,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吧。”这样一来,他们反而在夫妻关系中取得了很大的力量和优势。
当“顺从者”感到婚姻关系缺乏亲密感时,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是积极参与婚姻关系之外的某些活动。他们可能会积极参加教堂活动或者社区服务,也可能会悉心照料年老的父母,培养某些兴趣爱好,或者认真参加某些工作。
很多“顺从”的母亲则变得过于干涉子女的生活----这对母亲和子女都是有害的。有些孩子的父母常常相互“顺从”,这会孩子以后很难学会自己独立承担责任,因为过度关心的父母会为他们准备好一切。
一些父母把过多的精力投到子女身上,是为了掩盖夫妻之间的差异,并无视自己对“亲密”或“疏远”关系的需求。
“顺从者”常常精神或者肉体上不太健康的人。他们与差异的斗争往往以各种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频发的头疼或背疼,轻度抑郁,酗酒,频繁失业,甚至癌症,心脏病,严重的精神失常,乃至需要被送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2.反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反叛者”喜欢与众不同,但是当他们真正做到与众不同时,却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他们忙着抵制别人设定的生活目标,却无法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做一个成功的“反叛者”,首先需要一个反抗的对象。他们能轻而易举找到一个喜欢对他们发号施令的“权威人物”。这个“权威人物”观点总是正确的。权威人物总是对“反叛者”说:“如果那样做,你会后悔,会受伤,会不及格,会被解雇,或者会发生事故。”
反叛者通常是家里的老二,努力表现得与老大不同,希望家庭能够接纳他们的独特性。“反叛”的子女常常会与另外一个家庭中的老大结婚。这样一来,在新家庭中这些“反叛”的子女可以继续反抗其配偶的“权威”。而他们的配偶过去曾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负责管理年幼的弟妹,现在则很愿意在新家庭中管理“反叛”的爱人。
3.攻击:“我才是一家之主”
融合关系中的“攻击”攻击者因为夫妻差异产生焦虑,但是他们认为这种焦虑和其他一些不好的东西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常常说的是:“要是你更好一点儿,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婚姻关系中的“攻击者”往往把另外一方看成麻烦和障碍,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改变对方。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攻击者”,那么这个家庭必然冲突不断。他们总是一方开始“攻击”,另外一方开始“反击”。夫妻双方都把大量精力浪费在让对方听话和认输上。
“攻击者”常常缺乏自信,所以如果能让对方与自己保持一致,他的自我感觉就好一些。受到攻击的一方不会心甘情愿做出改变,导致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失败的。
4.“再见”:断绝关系:
对一些人来说,处理人际争端的唯一方法就是离开,断绝关系。争端发展到难以忍受他们就会抽身离开,或者从情感和精神上抽离。
具体表现为在家庭谈话中转换新话题,或者打开电视机以停止交谈或者干脆离家出走。
断绝关系的一种情况是:对于夫妻关系,表面上是“顺从”,实际上在感情和精神上早已经“同床异梦”。对于亲子关系,很多子女离家出走,甚至一辈子都没办法回归家庭。
一个人与家庭断绝关系是因为感到自己在家中十分无力。与强势配偶在一起生活他们无法保持自己个性,没办法“做自己”。
这种人往往看起来十分独立。但是他们的独立常常依赖于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他们在社交和工作上往往表现得很正常,甚至十分优秀,但是一牵扯到感情,就会一塌糊涂。
原生家庭的四幕情景剧就开始上演了。有的家庭就挑了其中一幕戏,有的家庭有两,三幕戏轮流上演。在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日复一日地入戏了。
剧本和人物关系有了,再讲一下几个主要角色,戏就可以开演了。
在各种人物关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方是功能过度者,就是表面上看处于主动进攻的的一方;另一方是功能不足者,就是表面上看处于被动防御的一方。这种一对一的关系在冲突中会演化出三角关系。
在三角关系中,有“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其中的任何一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物品或一件事,一个道具。比如说,当夫妻双方是迫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时,第三者的“解救者”可能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工作”。
在任意一组三角关系中,总会有两方关系比较亲密(圈内人),而另外一方比较疏远(圈外人),而且常常角色会发生转换。这种三角关系比老公老婆情人的三角关系更复杂,但是大家本色演出,演起来游刃有余。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个语文老师许伯常和他的工人老婆刘淑芬演的就是第四幕“再见”,家庭冷暴力。一个是母老虎“迫害者”,一个是逆来顺受的高中语文老师“受害者”,“解救者”是许老师的工作,他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教学上,精神和感情都从这个家中抽离出去了。当刘淑芬最后绝望而跳井时许老师却疯狂地冲到井边,嚎叫着叫人帮忙救人。
这个就是原生家庭中的“融合”,通过三角关系互相依赖而存。许老师表面上是受害者,实际上迫害者,他的工人老婆实际上是受害者角色,最后不堪冷暴力,绝望而死。当她跳井之后,这个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就崩塌,让许老师无所适从。
无问西东:精神抽离的婚姻三、从融合到分化
融合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互相嫌弃又互相依赖。这种原生家庭关系无法发展出独立而自由的自我个体。
所以即使你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摆脱原生家庭控制,所有的问题并不会自然消散。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会随我们进入新组建的家庭关系中。
改变的方法从正确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开始。像阿历克斯·哈利一样开始寻根之旅。现在我们回来重新看家谱图就有了新的感受了。
当你画出家谱图以后并不能对整个家庭带来任何改变,但是却能帮助你发现并确认谁才是你的家人。在这个过程中补上那些对你和其他家庭成员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回顾和叙述可以改变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改变他对创伤事件带给自己的感受和影响。
完善家谱图的目的是在整个家族范围尽可能搜集每个核心小家庭中各位成员的信息。然后搞清楚谁生活得比较好,谁生活得不好;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已经各位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是怎样?
接下来联系他们,以真诚坦率的方式寻求他们的帮助,创建一段家庭历史纪事。把家庭中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还有你认为该事件可能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各个亲人的工作情况?什么事件导致一个或多个成员与家庭断绝关系?
做好这些准备,我们开始分析家庭关系中隐含的模式,确定家庭关系中每个成员的三角关系。选择某一位家人,想象他与家庭中每个成员单独相处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形?互相之间坦诚开放的程度如何?焦虑程度如何?在一起时会有什么样的自动反应?添加第三者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三人中谁与谁关系最亲近?对家庭内部其他三角关系和成员有什么关系?重点关注一下“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之间的三角关系。什么样的事件会触发这些三角关系?
家谱图的示范在三角关系中你处于核心位置时怎么样?你处于边缘位置时又是怎么样?你的焦虑是什么?你的情感和生理反应如何?三角模式的运作模式如何变化的?
把你在整个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记录下来。表达性书写对于处理过去创伤体验,或者需要对生活轨迹做一次修正的时候特别有用。
接下来你可以回家了,去探亲和家访。与家庭成员每个人单独相处,建立“一对一”的个人关系。在探访中你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事后检验自己对家庭的假设并做必要修正。
四、这就是我,无论你是否喜欢:自我分化
到现在,可以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角色。行动的关键是改变自己,并且注意如何应付自我改变后家人对你的反应。
如果你的目标还包括改变他人,那你肯定会受挫。别人不是用来改变的,而是用来影响的。万物改变,从我开始。你必须做个假设“家人现在是什么样,以后也会什么样”。这个假设会极大地减轻开始行动后的挫折感,即使他们试图让你变回原样,你也不会过分怨怼。一旦他们逐渐适应你的新角色和新行为后,家里所有人之间关系会随之改变。这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你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的信仰,立场和感受。不要求他人为自己辩护。为自己追寻目标,而不是为改善与别人的关系而追寻目标。
不要把他人视为自己问题的根源,而要承担起自己的失落,悲痛,缺憾等情绪。不要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或救援者。在与重要成员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保持自我,如果与他们的关系疏远,就充实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
本书作者理查森说:
“原生家庭方面的工作还改变了我内心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的自卑和羞耻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我以前一直对自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感到惭愧。 这种感觉让我常常缺乏自信。 当我第一次向其他专业人士介绍自己的家庭时, 我在讲话的过程中甚至哭了出来,因为我感到自己的家庭实在不够好。 我对家人感到羞耻, 也对自己感到羞耻。 但是在从事原生家庭工作的过程中, 我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我认识到,他们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 才取得现在的成就。 因此, 我越来越对自己的家人感到骄傲。 我不再紧盯着他们的不足, 转而关注他们奋斗的力量和优点。 接着,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个人内心的自卑和羞耻感完全消失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人们对原生家庭的看法往往代表着其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 在开展原生家庭心理治疗的过程中, 我的来访者不仅改变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客观地位,也改变了对自我的主观认识。”
在中国也有一个这样的教育家,通过自己的原生家庭分析,彻底改变对自我的主观看法,实现自我超越。他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叫做倒过来爱的秘密。他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分析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果你打算做自己的原生家庭分析,打破原生家庭的融合,实现自我分化,成为真实独立自由的自我,他写的一本自传体的书就特别值得一读。这个人叫欧阳维建,那本自传性质的原生家庭分析的图书叫《我是欧爸》。他在其中做了一场自我的精神分析。
欧阳维建老师欧爸在书中叙述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分化的过程。从一个小学数学零分班级倒数第一的大龄小学生到创立动能教育,成为为千万中国家庭请命,为孩子心灵点灯的教育家。书中讲述他如何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又如何完成超越,形成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更清晰的自我。
欧阳老师摆脱了原生家庭剧本的角色设定,提出别人怎么对待我,是我告诉别人的。我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结果。近三十年探索实践开创的动能教育思想为所有为原生家庭所困的动能家人提供自我分化,摆脱融合的新剧本。按照这个新剧本去演,改变了我自己,就改变了全世界。
这样在你在与生活中其他重要人物交往的过程中, 也能保持真正的自我。 在你关心的人面前成了一个负责可靠的人。
所以好姑娘,人生的剧本写的是爱,真,正,责,义。你要寻找到真实的自己,拥有有趣的灵魂,然后遇到心中的白马王子,成为贤妻良母。通过自己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我分化,成为独立自由自信的人。这样你就有了诗,有了空间上的远方,也会有时间上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