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有瘾的,书中的情节痛快勾人,让人欲罢不能。
想起高中时,男生宿舍公用卫生间里一直流传着散落成页的《挪威的森林》。
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加之男孩们蠢蠢欲动的心理,这部小说成为疏导内心波涌的不多出口之一。
后来,有一些国外画报开始在宿舍传阅,那种感官刺激比文字来得更为强烈、更为直接。
这是我对书瘾的最早的印象。
不像书香门第的孩子,从小便耳濡目染,说起四大名著如数家珍。
我小时候看的书仅限于《动物百科》、《每日幽默》之类的浅显读物。
后来上大学,考到了文学院,看着身边同学们痴迷地泡图书馆,我却沉不下去。
第一,不知道该读什么;第二,翻看开篇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
就这样,大学四年竟浪费了文学院学生每个人可以借阅8本小说的特权。
直到现在,我能想起来大学时读过的书,只有《青春之歌》,别的没有丝毫印象。
参加工作后我才能够静心地看完正本书。
第一份工作离家很远,环境比较艰苦,生活比较单调,萌生了读书的想法。
不知道读什么,就刷豆瓣读书的排行榜;当地买不到,就从刚时兴的网店采买。
也是在那个时候,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
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感受到读书的力量,读者的内心会随着书中人物曲折的经历而起起伏伏。
再后来,又经历了一段内心浮躁的时期,读书还是没能继续。
特别是刚结婚、刚有孩子那时,生活是忙乱的,更是没有读书的需求,总是给自己找借口。
我觉得自己没有读书的瘾,或者说阅读能力不强,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从小没有养成读“大部头”书的习惯,一碰到难理解的部分就读不下去;
另一方面,涉世不深,没有生活经验,读任何内容都激不起内心的共鸣和共情。
从去年开始,我渴望读书。
因为有了一些阅历,感觉心很安静。先后看完了《毛 Z D传》《曾国藩》这两部很有份量的书。
当我再看这些历史书籍时,会快乐、会伤心、会悲痛,内心有了契合的地方,不再是“旁观者清”的状态了。
目前,我在看《红楼梦》,已经看到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了。
以前读红楼,只觉得婆婆妈妈、磨磨唧唧,现在再看,只觉得红楼如现实,现实即红楼。
不论人再怎么样,都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的。
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认清很多事物。
我想我会一直读下去。
读书,不仅让我们有了持续输出观点的根基,更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感受最真实的人生、命运、历史、情感。
不得不说,读书是通往灵魂深处最便捷的通道。
最后引用一句白岩松的话,他说:
读书不保障命运可以好好地对待你,但是书读多了,可以保障你能够更好地对待命运。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