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离骚-- 不朽的牢骚(下)

离骚-- 不朽的牢骚(下)

作者: 听听历史找到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1-09-03 12:36 被阅读0次

    华中26-2中年屈原的寻求

    离骚-- 不朽的牢骚(下)

    心情纠结

    《离骚》的心情也是这样纠结。首先用大篇幅畅谈「假(借给、带给)日(人生)娱乐(把趣味带进无趣的人生,让苍白的日子亮丽起来)」:

    离骚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译文「度过不周山再向左转,遥指西海的目的地。千辆八龙座车并驾齐驱啊,走过蜿蜒的道路,招展逶迤的云旗。压抑住急躁慢慢走啊,神思驰骋到远方。

    奏《九歌》又跳《韶》舞,为人生注入一点乐趣。」

    但离开战场,失去付出的机会,人生就注定要苍白了,哪能亮丽起来呢?

    「陟升皇之赫戏(盛大辉煌)兮,忽临睨(读「逆」、斜眼看到)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回顾)而不行。」

    译文「升上灿烂的皇天,猛回头望见熟悉的故乡。

    仆人悲伤骏马也眷恋,蜷曲着身体频频回首,不肯再往前走。」

    看得开却放不下

    对天地的无穷做到达观,却对同胞的痛苦感同身受。屈原的胸襟和眼光不平凡,看得懂环境和命运,但是他放不下无助的百姓啊。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远游》)

    译文「天地宽阔到没有尽头,劳苦大众却永远得勤奋再勤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译文「声声长叹,掩着脸流泪,哀怜百姓的人生被艰难浸透。......」

    屈对天地的无穷做到达观,却对同胞的痛苦感同身受

    悲剧英雄

    悲悯、牵挂到这地步,不可能独善其身,就注定要成为悲剧英雄了。但「屈原悲剧」是有意义的,它震古烁今,为华夏民族熏陶出一种不自私、不怕死的担当。

    态度这样认真,很快就找到答案--

    环境带来大压力,芳草气质也会沈沦,但君子不需要灰心,「沈沦」和「维持本性」在一念之间,只要自我提升,就能持守住高尚的本性。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莫好修之害也。......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译文「过去的香草,为什么现在变成萧艾?因为拒绝自我提升。......

    只有玉佩最高贵,被抛弃却坚持下去。」

    屈原用玉佩来比喻被抛弃却坚持下去的情操

    既然「沈沦」是普世现象,邻国哪能提供更棒的机会呢?屈原不走了,决定守在原地跟黑暗对抗。

    型态不平凡,表达感情的不平凡

    敢爱敢恨,为理想拼搏到最后一滴血,这些比希腊英雄更希腊英雄的东西,不可能用《诗经》的低调和温柔敦厚来表达,只能另外创造一种张扬(高调)的型态。

    ﹡硬件架构(《楚辞》)

    突破《诗经》(无名氏的集体歌谣)的四言限制,用长篇幅和复杂的文字(个人创作、新文体),表达复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诗经》实际上是歌谣,无名氏的集体创作,短短篇幅一两分钟就唱完了。风格非常低调-- 含蓄、温柔敦厚,只能显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些端倪。

    屈原不可能当无名氏,他站上舞台,就成为镁光灯的焦点。用全部的热情,叙述自己的理想、遭遇和痛苦,为作品打上鲜明的烙印。古中国头一个用作品表现个性的诗人,称为诗魂、诗祖、辞赋之祖,把古典文学从「无名氏的集体歌谣」带进「个人创作、具名创作」的新时代。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每句四个字)为主。屈原抬抬手,就解除了篇幅、句法和所有的限制,创造出新文体楚辞骚体)-- 句法忽长忽短,夹带楚国的方言、俗话和地方色彩,摆脱歌谣的形式,「不歌而诵(只能朗诵不能歌唱)」。

    长篇幅(每篇几千字)和复杂的文字,这种架构才能表达复杂的生活和心灵活动。《离骚》将近两千五百字,是古中国罕见的长诗,「许多话讲了又讲,正见得缠绵悱恻。」(梁启超)

    楚辞开放中国的浪漫文学,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

    ﹡软件(浪漫主义)

    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岛

    《诗经》写实,不强调想象力。楚辞代表情感的解放,你没读过这样感动的政治抒情诗吧?屈原一边叙述事实,一边加入神话、故事和历史,这几个区块(历史、现实和心灵活动、人间和幻境)融合,人物互相激荡,交织成一个绚烂的世界,背后有大思想家、大政治家的眼界和组织能力。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把神话和热情注入诗歌。那些神话传说洋溢着真实感,不像出于纯虚构或想象,应该多多少少是楚人体会到的事实。

    批注无论题材是真实或虚构的,只要下工夫描写,都能深刻呈现真实、强烈的人性和情节(人生经验),让读者面对面遇见主角,走进那个故事,跟他一同欢笑、一同叹息。

    相反的,没有投入深刻的思考或布置,即使题材来自真人真事,故事照样会显得假假、怪怪的(肤浅、牵强),因为在仓促之下写作,手法会肤浅,逻辑会牵强,没办法呈现真实感。

    作者必须写出深刻、合乎逻辑而且起承转合顺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可能让读者感动。作品具有真实感,才可能产生渗透力(影响力),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短期轰动的东西未必能传世;一两个世纪之后往回看,才能发现哪些作品能产生影响力。

    《诗经》(风雅)跟《楚辞》(骚体)合称「风骚」,为古中国开辟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

    屈原认为照顾天下是自己的责任,穿戴着夸张的行头和「积极浪漫主义」,大摇大摆到最后。

     

    ﹡硬件细节(比喻、夸张)

    把抽象观念具像化、夸大,寄托自己的感情

    精神世界(思想和感情)是抽象的,该怎样表达呢?没问题,用比喻(象征)和夸张手法,透过客观事物来呈现。几十种高尚的花卉比喻他自己,吴戈犀甲和秦弓长剑比喻战士,旌旗蔽日和乱箭比喻战争。草木鸟兽、风云雷电、日月星辰、山川流沙......通通是具有独立意志的独立个体。

    《招魂》呼唤怀王的魂魄不要四处飘荡啊,赶紧回到楚国。那些豪华的场景,代表屈原和怀王商量国家大事和接待外宾的回忆。

    《离骚》上天下海,走向神话地名,造访神话人物。《九歌》每篇描写一位天神,用神话传说叙述爱憎分明的个性、多彩的思想活动。那些灿烂而优美的形像,能力类似希腊众神,但胸襟宽阔几个等级,情怀高尚几个等级,帮助读者超越环境里的黑暗,看到人性当中的温暖,感受到人生是有希望的。

    读者翻开楚辞,就看到大自然里的一幅幅图画,被其中的动作和声音牵引,不自觉地走进去。这时面对的不是抽象观念,因为已经形象化了。这种活生生的文学,传达诗人的心灵活动,跟读者的心灵互相触动。

    感动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关怀百姓,百姓在感激之下把他的作品一代代传抄、背诵。经过「秦始皇大火」,仍然有二十几首诗篇传世。

    某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远游》、《渔父》和《卜居》太消极了,不像他的口气。但屈原难道是铁人,不可能沈吟或动摇一下吗?这些更像是动心忍性(成长)的过程-- 虽然灰心地升上长空,最后仍然决定降落到地面。

    作者非常自负,认为照顾天下是自己的责任,穿戴着夸张的行头和「积极浪漫主义」,大摇大摆到最后。经过刻骨铭心的历练和沉淀,吸收了天地之间的真理,归纳成深刻的结论,甚至决定为同胞付出生命。不可能有悬念了,除了屈原还有谁会这样做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骚-- 不朽的牢骚(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qk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