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斬,一个梦想以文字为业的读书人。
这是我的第【349】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好久没写读书笔记了。刚才随手翻了一下,距离上一篇谈读书的文字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这让这个号都开始变得名不副实起来——毕竟它最早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分享个人读书感悟,以及一些必定带着偏见的个性化思考。
并不是最近没有读书,书是一直都在读的,只是最近的书读完之后总是无法让我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触动,所以也就没有了硬写读后感的必要。这其中好书自然是有的,但再好的书也不可能让每个读者读完之后都有一肚子话想说,或者愿意拿出来分享,就像无论被多少观众推崇的优秀电影也总有人看完之后觉得无感。并不是电影或者观众不好,只是两者相遇时并没有碰撞出它和别人相遇时一样耀眼的火花。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读书的原则了,它概括起来就八个字: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就是想读什么全凭一时喜好,完全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除了偶尔的“主题阅读”,平常读上一本时我完全没想过下一本要读什么,也没有几天之内必须读完某本书的自我要求。这可能跟性格有关:我以为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的各种行程计划表已经够多了,所以不想把阅读这件原本轻松愉悦的事也弄得如同列车时刻表一般机械死板,那太没劲了。我想刻意保留一些生活中原本就不可预知的偶然性。
正因如此,这些年读了许多“杂书”,甚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阅读时间里我都是在杂书的海洋里打转。因为口味太杂兴趣太广,自然就不可能对某个特定领域有太过深入的研究,最后就只能形成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虽然对于我们大多数这些领域之外的普通人来说,它们作为平时的谈资也足够了。但是客观来说,在阅读这件事上,光有“广度”是显然不够的,尤其在某些专业领域,否则就很容易变成“门门精通,样样稀松”的凑热闹的典型。看起来无所不知,其实全都是浮皮潦草。
因此接下来,我想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深度”上面。选定几个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然后一步一步从入门到精通这样一路读下去。虽然最后未必能真正精通,但肯定要比之前走马观花的阅读效果要好。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十分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领域只要你肯往深里钻研,其底层(几乎)都是一门巨大的学问。所以古人才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山你注定无法全部攀登,那还不如事先选定少数几座最感兴趣的,然后尽量争取在每一座都成功登顶。

许多年来由于我只关注阅读“广度”,只想着博采众长,于是只能读各领域最基础最浅显的作品(深的也读不懂),这一定让我错失了许多精彩的真知灼见。今后我要更关注阅读“深度”,把重点放在“术业有专攻”,这样才能对感兴趣的领域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这也算是我个人阅读历程中的一次小小的升级。其实“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谁都知道,只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都想得起来,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无奈。
当然这并不表示阅读的“广度”就不重要——有时失了“广度”就容易陷入偏狭——只是说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优先关注的重点。对我来说,也许现在就是在阅读上从“广度”向“深度”过度的最佳时机。
其实无论是博采众长也好,还是术业专攻也罢,我认为这都不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一直在读”。
《如是我闻》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查理·芒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