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几个人通过Zoom在一起练瑜伽,但效果并不差,每天把瑜伽垫在客厅的一角铺开倒也很方便。也许在家呆久了,人们的习惯做法都会发生改变。之前大家都是忙于飞来飞去地出差开会,因为觉得很多事不见面谈不清楚。但习惯了视频会议之后,体会到省时省力,也节省了开支,避免了来回倒时差,很多事好像并不是一定要见面才能交流清楚的(但肯定和酒桌上的谈判效果不同)。当然,大家共同在一间教室里练瑜伽,可能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场,是视频无法实现的。
以前也练过一点瑜伽,基本上都是当成体操来做的,更关注韧带的拉伸,平衡,柔韧性和力量的练习。偶尔也练过几次热瑜伽,做的大汗淋漓,期待能有些减肥的功效。最近一年练习的Kundalini昆达利尼瑜伽蛮特别的,关注的是呼吸以及核心力量。虽然动作比较简单,节奏也比较慢,但在做的过程中强调Mindfulness,结合了冥想的特点,做完之后能感觉到身心方面很舒服的放松。
提到Mindfulness,让我想起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有位朋友给我转发的一篇关于“正念”的文章。我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看到“正念”就觉得是“邪念”的反义词,所以并没有马上想到是mindfulness的中文翻译。“mindfulness”在我看来就是聚念甚至到无念,而“正念”的提法直观上似乎和“正确”,“正直”联系在一起,有着“对错”之分,总觉得和本意有些出入。但毕竟先入为主,“正念”这一词好像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了,虽然我自己还比较固执地坚持着我的理解和翻译。
瑜伽老师总是提醒我们通过关注五个方面来练习mindfulness,我把这五个方面总结成了一个英文单词:BESTS,比较好记。前面四个方面(就是BEST)都是和自我相关的,而最后一个S则是外部的存在:
B:Breath 呼吸
E:Emotion 情感
S:Sensation 知觉
T:Thoughts 思绪
S:Sound 声响
小时候上课时总被要求要认真听讲,要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其实不要说是要求孩子,一般人都挺难做到的。但在冥想练习时,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关注在我们的情感上,或者认真地体察身体上的各种知觉,检视自己脑子里的各种念头,或者可以是聚焦在外界的声响上时,我们就可以慢慢地进入聚念的状态。
虽然聚念冥想都是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但从70年代开始也进入了西方科学研究的视野,近些年来更有不少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聚念冥想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之间的关系。位于美国硅谷的 Santa Clara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Shauna L. Shapiro 在这个领域发表过不少的文章。她和另外一位加拿大的临床心理学家Linda E. Carlson一起合作出版的“The Art and Science of Mindfulness: Integrating Mindfulness into Psychology and the Helping Professions”,将东方的传统智慧和现代的神经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相结合,也运用到临床上,为心理方面的患者提供另一种治疗的手段。
书中提到“mindfulness”的概念,是指“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through intentionally attending to oneself and others in an open, caring, and nonjudgmental way.“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正念”这个翻译,因为我觉得“mindfulness”的重点在有意识地关注到自己和周边,但又持极其开放的态度,不去评判,无分别心,只要意识到就行了,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完全地接受自己的各种思绪和情感,觉察到了,接受了,放在一边,重新开始,就这样。
我们每天的生活可以说都处在被来自各种渠道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中,如何能够定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做成一件事?练习一下聚念,记住BESTS:坐下来,深呼吸,闭上双眼,跟随我们的呼吸,审视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体察身体上的痛痒酸麻,意识到我们的思绪飞扬,倾听四周哪怕是细微的声响。慢慢地,学会凝神聚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