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姥爷家,特别喜欢摆弄他买的磁带,两三箱吧,随便挑了两盘带回家听,印象最深的是郑钧《灰姑娘》,莫文蔚《广岛之恋》,张惠妹《听海》。那时听音乐很能动用想象力,每一首歌都在脑海中上演一场戏。而现在……对音乐了解的越多,反而越只剩听力在工作,心灵对音乐的感悟越来越少,感情逐渐被搁置,对歌词本身的伤感甚至开始不屑一顾,偶尔为音乐背后承载的娱乐性和商业利益悲哀。
也许音乐一直都这样,是歌手追求发展的产物。只是听歌的人不再像从前,分析的越多,越难以自欺欺人,越难以做理想的囚徒。
综艺节目更新速度大于音乐专辑发表速度,在音乐节目上过多视觉的应用分散了我听觉的专注力和心灵的感受力,在意识到自己对音乐不再纯粹时,也意识到时代、环境改变了自己。看到偶像,还没开口唱就已热泪盈眶想要尖叫,随着弹幕陷入盲目的狂欢状态,苦情歌结束后不再伤心流泪,而是对歌手念念不忘,回味的不再是歌曲,而是歌手的服装和妆容。从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喜欢一个歌手就不会领悟到她音乐的内涵,反复听她的歌更像是爱屋及乌的结果,而假如只是爱某首歌,听歌时反而不太容易受过于喜爱歌手而产生的激动情绪的干扰?
是不是为今天所谓的"艺术"流泪越来越不值得?只能从自身相不相信来确定值不值得了。而且为了打动这颗越来越麻痹、对用烂俗套路赚眼泪和金钱的东西抵抗力越来越强的心,会偏爱极端的东西,因为越变态越冲击神经,导致看什么也不觉得变态,还有什么能打动这颗心?现实中的真情好像也被分解了很多,除了真理,只剩动植物还能打动我们了吧(倒也不怎么对,真理很多时候充当着摧残感性的角色)。
老师课前跟我们聊了聊毕业后可以往哪条道路上走,说到农业这块基本直接给我们pass了,情理之中。但我情绪不好、觉得庄子说的"机心"在身上成分越来越多时,最想做的就是去种地,或者去动物园照顾动物、去草原放羊,工作的时候放着音乐,不工作的时候看书、写作。不过这好像只是一种理想,简直是养老状态,不太符合年轻人,我还是在学业上发展下吧,别浪费了。也许以后再看看今天的想法会觉得幼稚吧。
"爱才是最大的伤害,看似温柔的虐待,不够爱,就不如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