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头洗完澡,身上香香的,自己抬起手臂好几次,吸着鼻子闻沐浴露香味,沁人心脾。脸贴面膜,手拿椅子,打开纱窗,放好水壶,全身心等夜风吹拂,抬头看明亮的月,背靠椅背。
我想以后等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在中秋节的时候,找个好地方准备好食物,全家一起赏月,吟诗作对,游戏玩乐,闲聊交谈,实乃家庭之乐的美事。最好不止是中秋节,在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我们的小家几口都去做一些让节日让生活熠熠生辉的小事,端午节一起包粽子去看赛龙舟,重阳节一起去登山远望……
楼下邻居和我爸妈结束了交谈回家了,乡下的房屋没有县城和大城市高耸,很多乡下人也没多少知识文化和素养,但是街坊邻居之间的你来我往,在很多日常没有多少营养的交谈中,生出了城市里没有的信任感和人情味。家家户户敞开大门,见面会互相招呼,有事情也会搭把手。当然也有一些各自的小算盘和小计较,还有性格的缺陷和行为举止的不得体。现在邻居之间的来往全靠我爸妈,等到以后轮到我们这一辈,如何让这样街坊邻里的关系延续呢?现在年轻的很多人以后还会选择留在乡村生活吗?
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而乡村的生活也在慢慢流动和变化,虽然未必是好事发生,今天下午一个邻居大爷喝醉酒发酒疯发得厉害,今晚亲眼看到一个跟我家来往密切的女邻居因为生病而瘫痪坐在轮椅上,有时会听到谁家买了车买了房或者结婚生孩子……
大家每天交流着有限的信息,谈论着各家的家长里短,像是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时交谈的那些人,却不是那些人,因为大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现在的乡下人只是精神生活简单,并不完全空洞,不冷漠不麻木。古代统治者很多都有愚民政策,对于社会的稳定确实有不小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就像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一样,一个国家不是一座孤岛,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较量和斗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给我们中国人的教训和真理,国家对于民众应该更加开智。
2022年的农历7月15日,是我奶奶第一个中元节,远嫁南昌的姑姑跟姑父以及三个外孙女一起回来了,奶奶不在了,姑姑以后估计很少回来了。家里的老人是个宝,更是个把所有家人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必须团圆团聚的原因。我犹记得奶奶去世后,家里人都在谈论各自跟奶奶过往的事,我们都是她的孙子孙女,我们叫的称呼都一样,关系都密切。现在爷爷和奶奶都走了,我们不再有一个一起共同共通的家人。
我今天下午和我叔叔一起送我嫂子回渣津,返程中我问我叔:叔,你会想奶奶吗?叔叔回答说:有时候会想。我现在有时候也会想我奶奶,但是好几年就去世的爷爷我很少再想了。我之前有写过一篇纪念我爷爷的文章,关于奶奶只有一些之前的文段没有完整的文章,欠奶奶的文章是要找个时间补上来。
下午醒来我爸爸安排我一起写包,姑姑姑父以及叔叔在用包装火纸,他们交谈说有些家人的名字太难写了也不好认读,小孩子上小学写名字都不容易。也还说有些字直接取相同语音的简单字,没必要用那么复杂和生僻的字。在给小孩取名字时,有些字太复杂太难读的字确实不适合,另外不能完全用谐音很简单的字,读音虽是一样,内涵却不一样。比如我想给我的一条鱼取一个名字,取名“由儿”,按照谐音替换,也可以用“游儿”,“由”是取选“自由”,一生想要自由却得不到自由,而“游”只是游动游历等不符合我想要的意涵。
晚上开某处的灯,我竟没找到开关,被我爸笑着打趣道:女儿连家里灯的开关都不知道在哪了。我妈帮我圆场:这么久没在家住了,自然有些生疏了。我现在已经有大半年没回家了,晚上我妈又帮我把我房间的麻将垫擦拭了一遍,上午回到老家,搬放东西时,就看到被老妈收拾得很整齐的小房间。上午回到老家,才更深刻感受家的感觉,家里的吊扇不停的旋转,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桌旁忙着事,二楼纱窗后的平凡之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美。无论什么时候,我的老家会是我一直最喜欢的地方。
夜晚坐在月光下,有一些明亮也有黑暗。我很庆幸,我的心理依旧还是这就是我家,我依旧喜欢着我以前的喜欢,依旧还有以前静坐吹风赏月的心情,依旧还是想写一些文字。
乡下老家的夜晚虫鸣蛙叫,因为月亮太亮,鸡也半夜打鸣。以前写文章能灵感迸发一气呵成,现在写文章时有懈怠在写之前都先构思行文。今夜虽灵感不济,却也是想到哪写到哪,真是瞎写了。一直认为在老家的夜晚,早睡才算不辜负,今夜怕是辜负了。
2022年8月10日01:32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