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当政。吏治清明,境内安定。
有一天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顶光芒四射,相貌庄严慈蔼。次日,明帝向身边的大臣,说起这个梦。太史傅毅说,此乃西方大圣人,曰佛。
明帝于是派遣使臣前往天竺(今印度)和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访求佛道。使臣求佛回国后,不仅取回了佛像和梵文佛经,还邀请了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来到东土。两位高僧是最早将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的人。
东汉末年,朝政衰败,社会动荡,中国人口锐减,这为佛教东传提供了沃土,人们需要从混乱不堪的现实中解脱。这一时期,有关茶种植和饮用的知识逐渐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书於三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对当时茶的加工、制作、饮用作了详细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
(今四川东部、湖南、湖北西部,当地人采茶叶做饼。如果叶老,就用米汤拌和,使能成饼。想煮茶时,先灼茶饼直到发红,再捣成末后放入容器中,冲入沸水。或放些葱、姜、橘皮,搅和后饮用。)
当时,中国的各朝皇帝都笃信佛教。无数农民也为贫困所迫而投身佛门。佛教空前繁荣。北魏末期,整个国家有寺院四万座,僧尼两百万。
云游四方,结识官民,从寺院日常事务中暂得解脱,是深受佛门弟子喜爱的一门必修功课。走出山门,呼吸新鲜空气,每到一处,就将其他所到之处的见闻、风俗在当地传播开来。
因此,他们一方面化缘生存,一方面他们又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而在这些托钵僧的行囊中,茶必不可少。僧人行走在幽静山间时,最好的歇脚时刻,就是遇到一条清溪或者一泓清泉,泡茶小憩。
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王子菩提达摩,就是这众多云游僧中的一位。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有关达摩的众多画像中,其基本形象都具有着共同的特征:坦腹宽大,浓黑的眉毛紧锁,一副愁容。
传说达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得知梁武帝笃信佛教,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
他自负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达摩是禅宗大乘派,普渡众生。而梁武帝信奉小乘佛教,主张自我修行。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谈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理解,达摩也感到南京不宜久留,便起身告辞,一苇渡长江,北上入魏。
到达黄河南岸的洛阳城后,又前往少林寺。达摩在少林寺旁不远的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
在这个石洞里,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手作弥陀印,双目下视,思禅入定。
传说在面壁过程中,有一次昏昏欲睡。第二天早晨醒来时,达摩羞愧地剪掉了自己的眉毛(他认为这是导致瞌睡的罪魁祸首),扔在地上。
过了一天,就在达摩扔眉毛的地方,长出了两棵茶树。达摩很开心,嚼了几瓣茶叶,聚精会神,继续长达九年的思禅,最终悟出了东土禅宗。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