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熊孩子的十个招数》,《成为一个好父亲,你需要做到以下5件事》,《孩子最糟糕的6个习惯,家长一定要“逼”他改过来》,《聪明妈妈有三宝:装傻、示弱和撒娇》……
和全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我想要把最好的给到孩子。自从8年前迎来第一个孩子,我便踏上了学习育儿的道路,不停地往家里搬育儿书;自从有了公众号,我置顶的母婴号也得有上百个。
然而,现在,我还是会继续看书、上课,但已经不爱看公号这些所谓的“清单体”文章了。
清单体作为一种高效的体裁,帮助我们防范错误,避免漏掉一些重要的事项,把繁琐的事情变得简单清楚,本是一件特别好的事。然而,在家庭关系教育领域浸泡了这么多年,我时常想在心里大喊:拜托,教育真的不是数学题,只要照着列表做就万事大吉好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生命轨迹、特质性格、身体素质。我不否认有些情况下,清单体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人的事情,作为父母,还是要警惕,我们不是在农场养鸡鸭鹅,只需要知道每天倒多少饲料、室内温度调控到几度、打几只抗生素就够了。
育儿清单体的泛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呈现了现代父母的焦虑。我们太想快速找到让孩子成才、成功、健康的方法。而碎片化清单阅读,恰恰满足了我们“知道”的需要,营造了一种“努力学习”的表象。阅读这些小文章,看似缓解了焦虑,但从长远看,是导致更多问题的根源。比如有家长曾经很苦恼地说,看了《孩子打人,只需要做到以下几步》之类的文章,可是对家里总是爱动手打人的孩子,依旧束手无策,心里更加的愤怒:我都这么努力学习,你怎么还是这样?殊不知,每个“打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都千差万别。
正如生病要吃药,每次医生开的药方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而不是一张方子走天下;对于孩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深度学习,而不是碎片化的清单式阅读。
真的想读懂孩子,你需要的,是读懂自己、读懂爱。而读懂,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持续地践行,慢慢来,才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