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悟】十八界

作者: 无戒可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08:29 被阅读0次

什么是十八界……?

                  六根……

                  六尘……

                  六识……

六根: 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

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

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

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什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

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

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的思想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

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

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

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

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

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静)。

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

注、戒律最高律法《无戒可守》

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

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见道)。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

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

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

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细心住)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求)凡夫进入贤位(内求)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

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人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

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六根、六识、六尘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1、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2、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3、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六根能生六识。

“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所缘的外境,因能染污人们的心灵,所以叫六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五蕴

(1)色蕴: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2)受蕴: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

(3)想蕴: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

(4)行蕴: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5)识蕴: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十二因缘 

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1、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无明烦恼 。

2、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3、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4、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5、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6、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

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

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环境,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经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

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7、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8、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

《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

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

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

喜: 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

怒: 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

哀: 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

乐: 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

爱: 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

恶: 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

欲: 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

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9、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

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10、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

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11、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12、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

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古人有四句偈: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

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

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相关文章

  • 【缘悟】十八界

    什么是十八界……? 六根…… 六尘…… 六识…… 六根...

  • 与诗友唱和

    心界,眼界,境界, 界界有思路。 觉悟,醒悟,禅悟, 悟悟须道行。 人缘,情缘,天缘, 缘缘有缘份。 智商,情商,...

  • 破 执

    因缘得悟 因悟惜缘 缘悟相伴 心似莲花开 只是那莲花 不是骄傲的孤...

  • 墨缘感悟赋

    墨 缘 感 悟 赋 ...

  • 莲花结

    水中落影映皎莲,莲上香风渡善缘。 缘在众生需自悟,悟来此境惠人间。

  • 缘起缘灭,缘未了。 情缘深处,悔不悟。 不悔不悟,不当初。 若知当初,又何苦。 何苦缘起,情深处。 缘尽此生,空虚度。

  • 楞严经0033.2020-05-26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

  • 定缘之边

    一分晨露印秋田,田梗风情定善缘。 缘在众生需自悟,悟来此境惠千年。

  • 缘空悟善

    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 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三悟:悟为慧根,启发...

  • 悟界

    悟界 【微琪琪】 不介初夏物与事, 一心贪读佛陀经。 不待骄阳须尽意, 穷富不显做贵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缘悟】十八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zz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