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里成立了以刘局长为群主的生活化写作群,倡导人人写文,日日反思。生活化写作,对于我来说,是压力,毕竟要时时提醒自己,坚持每周一篇,不要给级部考核扣了分,同时也是动力,虽然对于我自己来说,写篇文章不是很愁,但我是一个很有惰性的人,懒得动笔,这样一促进,慢慢就养成了习惯,当遇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会记下来了。于是,慢慢地,好几篇文章在简书上阅读量到了近千人,被许多专题录入,偶尔也有编辑来约稿子,还有著名画家刘祥莲老师把我的那篇《此心安处是吾乡》纳入画家公众号,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研山会,希望我能给他们写几篇稿子。这一切,都是生活化写作改变了我的慵懒,这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让我心里也是很愉悦的。
生活化写作改变了我的惰性,但更多的是阅读大家的简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和乐趣。都说见字如面,文如其人,通过一篇文章,我感觉重新认识了身边这些相处了多年的同事,简书,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有的老师,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却内心世界丰富,文采斐然,每每读起,令人久久回味;有的老师,巧手做美食,一道道工序下来,图文并茂,一道道美食,深夜放毒,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垂涎三尺;有的老师,虽是一个貌美如花小女子,却如同侠女一般,勇斗劫匪一二三,勾起大家强烈的阅读欲望,欲罢不能;有的老师,语言诙谐生活化,每每读来,让人捧腹大笑,给生活带了无尽的欢乐……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细细想来,它不仅是指我们身边的熟悉的人,通过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它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从未谋面的人,甚至能够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个几百年前的古人。扬雄就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例如我最喜欢的诗人苏轼,我通过他不同的诗词就读懂了他不一样的人生:公元1057年,苏轼和弟弟随父亲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他挥笔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他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读他的这首诗,能够读出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
然而,到了1079年,苏轼因为被新党构陷,被贬黄州。过去优渥的生活自此绝缘,从云入泥,心理落差之大,外人着实无法想象。初到黄州时,苏轼曾经写下“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州冷。”在这些文字里,我们读到了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无限悲凉。
但是苏轼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 ,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此时,他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终于能够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他的文字里,我们读懂了,只要善念不泯,哪怕远离朝堂,苏轼的生命也依然是有光亮的,不至于荒芜颓唐。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广阔的原野,文字如花,原野上若没有花朵的盛开与芬芳,那每个人的心灵该是多么单调与寂寞呀!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里种花吧,无论是满园的万紫千红,还是小小的一朵野花,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美丽的回味。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