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委屈和误解的感悟
我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肯定,这意味着小时候来自重要他人尤其父亲对自己的肯定认可赞美不足。但这种心理需求从来没有消失,却贯穿我整个过往经历的始终。我突然意识到习惯歪曲事实,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按照自己的剧本设计剧情的视角本来就是人的常态,注意力参与创造。如果我们关注他人对自己有个公允的评价,这注定是强人所难。难过、误解、委屈,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常态,这本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而当我们自身不断从他人眼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却注定要大失所望,因为从来不会有人承担一份像父母能够承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的职责,我们注定会在人际关系的寻觅中失望。无条件的爱到底存不存在?缺失了这份重要的心理营养的我们到底还有没有机会重新活出被爱滋养的自己。唯一的答案就是找到自己的“心里父母”,我们可以在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刻,像母亲一样温柔而坚定的对自己在说一次“坚持一下”,我们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告诉自己“你尽力了,这一次你表现的真棒”。唯有我们从内心深处长出一股力量和声音来取代曾经那个饱受伤痛与失落的内在小孩,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自己本来可以做的有多好。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是个儿科医生,它虽然没有严肃和成理论体系的学术著作,但他接触了六万多对临床孩子和家长的问题。他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形成“真自我”和“假自我”,如果目前给与孩子的一直是积极的正向的反馈,并且及时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的需求,孩子就能形成真自我,即感到自己是可爱的,被爱的,有价值的,安全的。这样就会和妈妈形成安全依恋型的关系,孩子成人后也更容易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不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如果母亲比较焦虑,对待孩子的需求常常不知所措,并且很少给予孩子正面反馈,孩子就会小心的看妈妈的脸色,哭闹,暴怒,逐渐以妈妈的需要为准,不在跟随自己的感受。长大后,也更多的从他人的脸上和语言里去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在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就是假自我人格。如果想找回真正的自我就必须删除别人在我们头脑中种植的限制性信念,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逐渐拓展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力,培养自己各种能力和人格的力量。这样我们才可能活出父母影响下的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