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前在静书房的群里看到了这本书,当即晚上在当当网、视频号上搜索了解了这本书,第二天金瑞、杨曼我们三个就下单买了。整个五一假期陪伴两个孩子的同时,就打开了这本书。
打开~阅读今天上午核酸检测时,一个嫂子问:壮壮今年8岁了? 我说:“已经12岁了”。是呀,不知不觉中,壮壮已经12岁了,之前一直忙于幼儿园的工作和自己的学习,现在他已经进入到青春前期,在小升入的关键阶段,也需要好好学习,给他相应的支持和陪伴。父母的学习应该超孩子两年。
爱阅读的小书虫读书笔记整理:
1. 让优秀成为孩子的基因,帮孩子形成优秀者的自我镜像。
一个人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习惯。对于优秀者来讲努力是一种习惯。短期努力靠自己,长期的努力靠长期形成的较高水平的自我镜像或者自我认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像优秀的学生一样努力,并且意识不到自己再努力,因为努力已经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2. 高自我认同是孩子进步的持久动力。
孩子一旦认为自己是个优秀者,就会以一个优秀者的方式去建构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努力的人,并让努力成为习惯真正的讲的是高自我认同,可以说是高自尊,或者说是那种不断肯定自我,“我能行,我很优秀”的内在的满足感。优秀老师工作的动力来自哪里也来自自我镜像自我认同。
3. 四大关键动作培养努力学习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整个小学阶段,我们称之为勤奋—自卑的时期,这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概念,适合于六—12岁的儿童。他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帮儿童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力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持续的获得成功,就会获得勤奋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努力的习惯,就会让儿童在未来独立生活或承担工作时充满信心,反而早会产生自卑。
这一阶段的核心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儿童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被进一步的推入社会环境中,他必须在生态位中赢得自己的位置,他的自我进一步的客体化,他会更加重视社会比较,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我。如果儿童持续的获得成就以及外部的肯定。就会形成努力的品质以及高自尊,相反着会变得自卑,其本质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如果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
孩子,你真棒一—三年级相比,学前儿童的整体自尊是下降的,我要做个好孩子,四到六年级多数儿童的自尊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四到六年级儿童开始分化。这个过程中,关键是鼓励儿童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成人的交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儿童需要成就以及成人的肯定。
4. 成人对的儿童有三种类型控制型放任行,权威型最好的类型是权威型。
5. 要培养出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成长是一个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过程,四个关键动作分别是设计环境、培养习惯、树立目标、提供反馈。
6. 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为孩子创造怎样的环境,你希望孩子和平友善就创造一个人际安全的家庭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满指责和吵闹的家庭环境。你希望孩子语言文明就不要在家里说脏话而应该创造一个有教养的环境。
【批注】近段时间,孩子开始上网课,我们家长作为担心的就是手机的使用与管理。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创造环境,营造氛围,父母以身作则是关键,网课前张毛丽老师给家长和同学们写了封信,特别好,晚上我们全家坐下来一起阅读,阅读后大家都说应该怎么做?这样交流后达成的共识,比父母单方的要求更有效果。同时孩子上课期间,强迫自己看书也不看手机。
7. 优秀者的四大核心习惯
➢ 珍惜时间,让生命保持紧张感。
什么是时间?时间本质上是事件进程。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展顺序的度量。珍惜时间意味着让你的生命保持紧张感。紧张感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也是一种秩序感。
【批注】我们把人生或者任何一件事想象成一场足球赛,在这场足球赛中必须保持紧张感,时时刻刻处于跑动的状态。有时候要冲刺,有时候要慢跑,有时候要停顿,这些都是休息,是调整自己的时候。这些短暂的休息,无论是停顿还是慢跑都让你重新调整身心和调集能量,战斗与休息,快跑于慢跑,奔跑与停顿,就构成了动静相宜的生命状态,这就是紧张感,这就是节奏感,这就是秩序感,同时也是自由感。
珍惜时间让生命保持紧张感具体到一件事中,是指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一件事情。帮孩子建立一个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按照作息时间表控制自己的生活,只有形成内在的时间观念或时间意识才能形成紧张感。
➢ 保持专注的习惯
专注就是一种智力的紧张感。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越优秀的人大概率越是不合群,原因是什么?因为他需要专注需要适度的做减法,减少环境,人际关系等,对他的干扰。专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学习和生活规律话是专注的保障,但是培养专注的核心是通过让孩子完成有长度的任务,如果只是只做或简单的要求,期待孩子专注这是做不到的,一个孩子要变得优秀起来,他就必须拥有优秀者的自我镜像,这并不代表孩子此刻是优秀的,而是孩子坚信他原本就是优秀的优秀是孩子的理想自我。
➢ 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
深度学习的习惯就是做一道题目,尤其是典型题目就穷尽这道题目的可能性,通过这道题目掌握一类题目完成,对一类题目的抽象化,建构一类题目的模型。这种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 合理归因训练孩子成长型思维避免固定型思维。
追问:我们究竟要建设怎样的家庭生活
回顾人类历史,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过去之所以盛行大家庭,动辄几世同堂,就是因为船大了,在那个社会中行驶就会变得稳定。因此,夫妻感情是不重要的,门当户对主要是出于经济学的考虑,不要说父母之命,甚至可以指腹为婚。确保这条船持续航行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到了现代社会,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在经济结构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大家庭的解体,同时,基于爱情而建立的婚姻和家庭也成为潮流。原来老年人是居家庭的主导地位的,像《红楼梦》里面的贾母,贾政那么大的官,在她跟前唯唯诺诺。但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社会,老年人的孤独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当父母与子女构成一个家庭的金三角时,老人是居于从属地位的,是发挥余热的,例如带带小孩之类。这时候,年轻父母的压力就会特别大,特别焦虑。除了生存压力,例如工作、买房等,还有教育压力,即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我们所谓的社会分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而中间层,往往是最焦虑的。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情,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或者说城市化进程加快。还有网络时代,尤其是电商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在减烈地重组,并且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或者说,压力大大增加是常念。整个社会物质空前富足,也是一个事实。今天绝大多数家庭,至少可以保证成员衣食无忧。
换一句话说,在我父母的年代,活下来是关键。能养活一堆孩子活。就是胜利。因为那是一个匮乏时代。在匮乏时代,竟争是惨烈的。然而现在是一个富足时代,如果仍然延续匮乏时代的思维,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写照,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呢?或许“各其美,美美与共”,才应该成为写照。一句话:我们更应该发展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中,健康的竞争,与健康的合作应该被平衡起来。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应该是--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
“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核心能力的发展,像我们所谓的读写能力就是核心能力;二是个性的发展,就是发展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就是说,不要让他人成为自己的诅咒,或者自己成为他人的诅咒。
举个例子,孩子回家说:“妈,我们班那个谁谁谁数学可厉害了,很难的题目都能做出来,每次都考100分。”请问,你怎么反应?
你可以说-你也好好努力,争取超过他。他数学确实不错,但是宝贝,你的语文比他强呀。
这两种反应,都是建立在比较之上,容易导致三种结果:自卑、自大、逃避。并且,这样形成的人格,往往同时具备这三种反应模式。
你可以问-那么难的题目他也能做出来,而且数学考试每次稳定得100分,你有没有思考过或者问过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的认知有时候很有意思,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觉得他比我聪明。”或者说:“我觉得我比他用功,可是成绩不如他。”
我们跟孩子讨论的时候,有一条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让所有的指导,朝向成长型思维。例如,我们可以说—
“是的。有时候看上去,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聪明一些。比如,他可能在数学上比你聪明一些,你可能在语文上比他聪明一些。但是,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真正决定他的成绩的,是他的热爱和努力。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的热爱和努力,让他在面对数学的时候显得比别人更轻松,从而加深了别人觉得他聪明的印象。
事实是,任何领域,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都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如果你热爱数学,你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像他一样付出热爱与努力。但你的努力不是为了打败他,而且,因为他一直在努力,你还不一定能打败他,你的努力,是为了成全你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成全你更为遥远的梦想。所以,你要对他表示敬意,能成为朋友是最好的,并且,学习他身上有价值的部分。
“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教孩子怎么达到目标,而且要帮助孩子不断地完成认知升级,即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生命态度、价值观和人生意义,不断地进行省察。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自我调整,持续地迈向人生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