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围坐在女记者的周围,恬静、淳朴的笑容,静谧中蕴含着力量;老与幼的迭代更替,传递着血脉相亲的爱意。中间简洁的两个宋体字“看见”,署名柴静,向读者静静地展示着,平静而又理性。
你感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看见》读后感但是,掀开封面之后,里面的内容带给读者的震撼和触动,让人不禁掩卷长叹。十年看见,女记者的亲身经历,语气平静地淡淡说来,却不失锐利,像一把尖刀直刺整件事的核心,带读者见到最本质的一面。整本书内容翔实,人物鲜活,剥丝抽茧,剖析了那些曾经掩埋的真相,让读者的心浮浮沉沉,抛起又落下。
非常欣赏柴静直言不讳的铮铮傲骨,喜欢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通读全书,柴静确实是在用成熟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们深刻、真实地呈现着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及不为我们熟知的另一面。
这本书,是她在央视十年的重点新闻事件再现,也是她自身亲历的真实过往与成长经历。新闻事件的真相,新闻核心中的人物,能被真实地再现出来,原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理所当然的。
在“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期间将自己生命置之刀口的一线白衣天使;在“沉默在尖叫”里,那些外人眼里十恶不赦的、长期遭受家暴的杀夫入狱的女人们;在“无能的力量”里,为异国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而又遭遇冷语的外国人卢安克……
看毕无不触目惊心,由此展开的一个个陌生遥远却又真实可触的生活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盘旋不去。这是新闻的魅力,也是本书的魅力,记录真实,而不是评论真实。真相,被理解与尊重的态势被尽力挖掘出来,带着冷静与虔诚被呈现出来,这正是在柴静的采访中所散发的令人钦佩的骨气与独特的魅力。
反观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而又纷扰繁杂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信息发布与获取都异常便捷,许多新闻事件通过各大主流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精心策划和传播发酵,一件微小的琐事就会被万人关注,点击率飙爆眼球,动辄成为热搜榜首。可是部分文字工作者写文章时总是带着浓重的个人臆想色彩,不追求事件的真实始末,传递出为博眼球、罔顾真实性底线的信息,这样很容易给普通民众造成错误的舆情导向。与铮铮铁骨的女记者柴静相较,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与反差。
这是值得阅读与思考的一本小书,我们跟随书中敞开自己的思考与观照的过程,也是自身精神成长的历程。学习的过程,也丰满了我们自身的骨血与思想。
谢谢柴静,让我们感知更真实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