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一同成长

作者: 连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2:01 被阅读119次

    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皖北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我家有奶奶、父母亲、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八口人,一家人住在三间小土屋里和一个用土坯围成的小院,三间土屋很小,八口人住的很拥挤,我和两个姐姐三个挤在一张小床上,当时还没有电灯,家里用的是煤油灯。

    那时候,村里小路是泥土路,下雨时,道路泥泞,特别是晚上,没有路灯,到处漆黑一片。晚上有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手电筒,搬着小板凳去大队看露天电影,我和小伙伴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电影。

    那时,我父亲在镇上邮电局上班,很少回家,母亲在家既要照顾奶奶,又要抚养我们姊妹五个,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母亲肩上了,家里的生活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和母亲挣的工分维持。

    由于家里八口人就我母亲一人挣工分,我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干农活,而哥哥、两个姐、我和弟弟因为年龄小也不能到生产队里干农活,都不能挣工分,生产队分粮食是按照家里劳动力挣工分多少来分的,每年的年底,我父亲挣的工资都要拿出一部分交给生产队还透支。

    村子里共有三十多户人家,除了菜地,大都是种小麦、红薯、玉米、黄豆。由于家乡那边雨水少,生产队水田少,每年都要用机井里的水浇灌水稻,秋季收下的水稻除了上交公粮后就所剩无几了,村民也只能分到少的可怜的一点水稻。

    每年的秋天,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把分到的红薯一筐筐地储藏到地窑里,红薯也就成为一家人的口粮,一直要吃到来年的开春。

    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干饭、吃上白面馒头,平常每家每户长年累月都以红薯、玉米等粗粮为主食。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能吃饱,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挨过饿,因为,我所在的村子里村民们都有菜园子,我家粮食不多时,有胡萝卜、白菜、芹菜等蔬菜充饥,有时也挖野菜充饥。

    每年秋收后,播种好小麦,村民们比较清闲了,母亲就要为家里烧的柴火发愁了,父亲每个月发的那一点煤球根本不够烧饭炒菜的。母亲一有空就拉着板车到树林里捡树枝,捡树叶,到田地里捡玉米秸,我有时也和母亲一起去捡。

    母亲听邻居说,火车站那里可以扫煤灰,母亲和邻居一起拉着板车去车站扫煤灰。有时,姐姐们、弟弟和我都缠着母亲,想和母亲一起去扫煤灰,母亲拗不过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去了。

    母亲心灵手巧,她在农闲时给奶奶、外婆、父亲和我们姊妹五个做布单鞋和布棉鞋,她很少为自己做新鞋子,她的一双鞋穿很多年。我小时候最喜欢看母亲做布鞋,我看着母亲一针一针地纳鞋底,那针线距离差不多一样宽,像是缝纫机做的,鞋子很端正。我觉得母亲好了不起,想着自己长大后要跟母亲学做布鞋。

    母亲有时也给我们做些衣服,特别是缝补衣服、改衣服很在行,我小时候的衣服真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龄小的还得穿大的旧衣服,在我上小学以前的几年里,我都是穿姐姐们的旧衣服,很少穿新衣服。

    那时候,我盼望着自己快长大,可是,还没有等我长大去挣工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对其余的农产品都有支配权,农民收入增加了,少部分的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农村出现了一番新景象。

    我在读小学以前,我对于“祖国”这个概念几乎没什么认识。上了小学后,老师教我们要热爱祖国,那时似懂非懂地把祖国理解成除了我家乡以外,祖国还有很宽阔的土地。那时候的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用洪亮的声音唱国歌,那铿锵的歌词,激昂的旋律,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荡。

    特别是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少先队队员时,想到老师说的: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每当我佩戴着红领巾参加升国旗仪式,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我的心情很激动。

    从1979年我上小学时,我就有愿望了,我那时就盼望着: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白面馒头放馍筐里随我吃,可以经常吃上鸡鸭鱼肉,慢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我父母亲勤劳能干,率先在村里种了大棚菜,经济收入增加了,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家盖了红砖的新瓦房和红砖的院墙,家里买了新家俱,家里也拉了电线,有电灯了,成为本村最早买14寸黑白电视机的农户,一到晚上,很多村民就早早地搬着板凳到我家等着看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

    通过看电视新闻,我对外边的世界了解了一些,感觉外边的世界很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祖国的感情也有了变化,我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穿衣、穿鞋风格保守,颜色不多,款式单一,当时的人们大都是买布在裁缝店里量体裁衣。每逢过年,奶奶和我们姊妹五个都有新衣服穿。我记得,母亲到百货店给我们姊妹五个买好布后,领着奶奶和我们几个到裁缝店,裁缝师傅给我们量尺寸做新衣服。冬天的衣服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件拍全家福穿的花棉袄。夏天的衣服,印象最深的是母亲买布找裁缝给我做的那件西瓜红的确良长袖衣,款式挺好看,几粒白色纽扣也搭配的很好,袖口那里还有装饰的扣子。

    我依然记得那天穿那件西瓜红的确良长袖衣去上学时,好多个女同学围过来摸我的衣服,夸我的新衣服好看,课间休息时,教我数学的女老师也走到我面前夸我新衣服好看,还问我谁给我买的新衣服,我说母亲买的布,找裁缝师傅做的。

    现在,人们穿衣、穿鞋风格开放,衣服鞋子五颜六色,款式繁多,质量越来越好,人们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是时尚美。有品牌店、老年店、童装店、衣服、裤子、鞋子等专卖店。

    我也是个追求美的人,经常到服装店买新衣服,夏天买连衣裙、体恤衫、旗袍等,冬天买毛呢大衣、毛衣、格子冬裙等,有时到鞋店买皮鞋、皮靴、运动鞋、凉鞋。

    “民以食为天”,70、80年代时期还有部分人连温饱都没有得到解决。而现如今20、21世纪的人们吃饭并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更多在于追求营养健康及舌尖上的享受,色香味俱全。很多地方都有酒楼餐馆,不仅有中国传统的鲁菜、川菜、湘菜、粤菜、浙菜、闽菜、苏菜、徽菜八大菜系,而且有菜香飘溢的地域美食,如:北京菜、东北菜、江西菜、湖北菜、陕西菜、天津菜、山西菜、河南菜、潮州菜、客家菜等佳肴。

    我喜欢吃美食,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我有时和亲朋好友去品尝各地美食。此外,我还能吃到唯美、浪漫的西餐,各大超市、商场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零食。

    以前,城市住房多为大杂居,小聚居,很多人家烧蜂窝煤,而如今,居民住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使用的是液化气和管道天然气。二十多年前,我在广州安家定居了,那时还烧蜂窝煤,住平房,现在居住在十一楼的电梯房,烧的是管道天然气。夜晚,我欣赏着“羊城”这座美丽的南国城市璀璨的霓虹灯,心里很惬意。

    而农村住房从以往的土墙屋升级为水泥红砖房,小别墅也越来越多,泥泞的乡间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公路,道路两边都安上了路灯,我老家那里也不再为烧柴发愁了,都用上了液化气,很多村子也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

    改革开放之初,火车最高时速只有100公里,绿皮火车上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没有空调,没有移动电源。而如今,中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号和复兴号高铁列车最高时速已到达350公里,长途火车、高铁上的环境卫生条件好很多,有空调,有移动电源。我以前回老家要坐三十多小时的火车,现在坐高铁八九小时就可以到家了。

    以前城市公交车较少,农村没有公交车,农村人出行也极为不便。而现在,城市满街的出租车和各式各样现代化的轿车、四通八达的公交路线、宽敞的马路,在人口密集繁华的城市有地铁,此外,共享单车、滴滴打车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很多城市之间、农村都有长途汽车客运站,城市和农村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为家庭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人民生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体现在广大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上 。

    四十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是书信和电报,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我读大学时,经常通过写信给父母亲和同学联系,增进情感交流。

    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固定电话开始在普通百姓家庭普及,我家安装了电话,经常和亲朋好友打电话聊天。进入21世纪,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城乡,我家安装了宽带网络,我经常通过QQ、微信语音聊天、视频通话,和亲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3D、各大影院、国产片、好莱坞大片等各种影视作品应接不暇,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早已换成了液晶电视,很多家庭都有液晶电视,有的配有家庭影院,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前几年,我小孩课余时间就喜欢上了网购,他经常在网上给我买吃的东西、买日常用品。

    在小孩的指导下,我成为了一名网购达人。家里的日常用品大都是从网上买来的,大件的如:空调、冰箱、电脑、沙发等,小件的如:手机、电扇、饮水机、被单、衣服、鞋子、油盐酱醋等我都是在网上买,青菜水果也在网上买。买东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让我的生活便捷,省时省钱省力。

    我是幸运的。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是党的教育使我逐步成长,从目不识丁的幼儿,到天使活泼的少先队员,再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接着走进大学的课堂,学知识、学本领,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理想的升华。从大学三年级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那一刻起,我已经将党的纲领看成是我毕生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将党的组织纪律转变成我的一种精神和动力,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动中。

    读大学上文化课的时候,有时候是两个班合在一起上,有时候全年级五个本科班一起在101阶梯教室上课,文化课老师是学校公共系的老师给我们讲课的,从华师公共系到我们体育系有几公里路,看到老师那么远来为我们辛苦上课,我经常主动擦黑板。每次上课,我就早早地来到课室,我喜欢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绘声绘色讲中国历史,我对中国历史又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特别是老师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那些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让我很震撼。老师讲到这些课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想到小时候看的那些抗战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我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我出生在和平年代,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没有挨过饿,能坐在大学课堂里学习是多么的幸运,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1992年高考,我以文化课、体育专业总分安徽省排名前几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1992年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次在安徽省招生,体育系只招一名学生,我很荣幸地成为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读书的第一位安徽省的学生。 

    大学是每一个学生梦想的殿堂,为了来到这个殿堂我风雨兼程,流了很多的汗水和泪水,父母亲也为我操碎了心,我不想让自己的青春虚度,我要在殿堂里尽情地挥洒个性。我要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有一点点收获,我坚信付出就有回报,激情迸发精彩! 

    从军训结束到南湖体育系的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亲的殷切期望,更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长大了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 

      初入大学,我首先从思想上要求进步,进校半学期,我就向系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理论的学习,我都认真做好笔记;在运动技能方面,我做到刻苦训练,遇到动作不熟练或者不标准,我就虚心向动作技术熟练的同学请教。

      刚开学的几天里,辅导员认命了班干部,我们六个班,每个班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我很荣幸被认命六班的团支部书记。我虽然高兴,但是也担心自己能不能把工作做好。高中时,我是班里的组织委员,没有当过团支部书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师守纪。除了学习和训练之外,我在思想上也始终非常上进。

      大学四年里,我从未放松过学习,连星期天都没有例外,当大家逛街或打牌或钓鱼或谈恋爱的时候,我总能安下心来学习不受干扰,我不是一个天资特别聪颖的女孩,但勤能补拙,我在学习上十分勤奋努力,有时独自一人去上自习,四年里,我的英语考试几乎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我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所有门课总成绩也排在全年级前列。

      我天生长跑占优势,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自觉地刻苦训练,常常在一大早我就跑操,特别是大冬天早上,我有时从南湖体育系跑到桂子山,再从桂子山跑回南湖,付出有回报。在体育系越野跑比赛中获得好几次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体育系、华中师范大学田径运动会中多次取得冠亚军,并在武汉地区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取得多个第一名。

      为了让自己毕业后能当个合格的老师,我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胆量、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我积极参加学校、系里开展的文体活动,如征文、英语演讲、体育系普通话演讲比赛,获得学校征文三等奖,体育系演讲比赛一等奖。

    大学四年里,在系领导、老师们的关怀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成为年级、系里的学生会团委干部,曾先后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年级组织部长、系分团委组织部长、系分团委副书记、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系马列研究会会长、学校首届马列研究会理事,由于我学习、工作都很努力且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学校广播站、校报曾报道过我的先进事迹,我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团干、“三好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1995年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十佳女大学生”。

    而最让我自豪的一个奖是:1994年9月23号,我获得全国首届“新苗体育奖学金”一等奖,首届“新苗体育奖学金”理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颁奖典礼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李鹏总理为“新苗体育奖学金”题词“新苗茁壮 健康成长”。

    我依然记得那天隆重的颁奖典礼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的,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国家体育卫生司司长宋尽贤、湖北省副省长韩南鹏、湖北省教委主任孙德华、武汉市教委主任魏华强、学校党委书记戴绪恭、校长王庆生、副校长王秋来、体育系主任周绍忠等领导出席了会议。还有其他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代表,王庆生校长、孙德华主任、韩南鹏副省长、邹时炎副主任、宋尽贤司长都讲了话。

        我很荣幸地获得一等奖并代表获奖学生在大会上发言,那天我站在台上心情很激动,情真意切地念着发言稿,台下很热烈的掌声,颁奖典礼结束后,和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等领导一起合影留念,晚上一起聚餐时,领导们对我们获奖学生又寄以厚望,希望我们获奖学生以后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几位领导和老师都说我的发言很精彩。武汉电视台对“新苗体育奖学金”颁奖进行了报道,“新苗体育奖学金”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努力向前。

    1996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来到广州市当老师,我心中充满自豪,因为已经实现了我儿时“长大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梦想。我带着憧憬和激情走进了体育课堂,我从一个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但我坚信只要虚心学习、对学生多付出爱心、耐心,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进入学校工作22年多以来,在与许多优秀教师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一些老党员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我。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断提高。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个“最难教”的群体,作为培养现代蓝领的重要场所,其培养的人是不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是开拓创新的,确实攸关各项事业的成功与否。在工作中,我做到敬业、乐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培养出大批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现代蓝领。我能体会到当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会感到教育教学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说家庭教育促使学生这棵小苗破土而出的话,学校教育就是使这棵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保证。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某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我曾先后担任过计算机网络专业、财会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班主任,它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青春灵动的心灵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意识到只有德才兼备并言传身教者,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当正确的引导作用。许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与其说是引导学生莫如说是说服自己。我以自身的善良、真诚、热情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充满爱心、耐心,处理事情公正、公平;在尊重、信任、爱护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着装、言谈、举止等方面,我做到庄重、得体,从形象上强化学生的信任感。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以身作则,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在讲卫生方面,平时在学校操场、楼梯、课室看到垃圾,我会随手捡起,让学生形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尤其在语言方面,有意识的养成好习惯。如,在请学生帮自己做事时用“请”,让学生明白:请求别人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注意态度;与人相处时,不能傲慢,更不能粗鲁,要文明礼貌。同样,也要多说“谢谢”,让学生体会感激之情,使学生学会尊敬长辈,尊重他人。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班的一位男生曾经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刚开始进入职中时,我也不是想读书的,经过班主任连老师的教导,我开始认真读起书来了,连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别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受到她的影响,我的《每日行一善》就不是那么单调。在她的教育下,我改变了很多很多,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懂事。她教会了我如何学会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还有一位女生写道:我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有一身令人羡慕的身材,流利的口才,还有一颗炽热的心……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现在,四位班主任中,她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那么重要。虽说是班主任,也是朋友,是一位可以帮助我脱离困境、约束自我的朋友。虽然开学到现在只有一个学期,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很开心,经常看到她灿烂的笑容。被她教过的每一个同学都会说她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她就像母亲一样教育我们,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学。被她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光阴似箭,冬去春来。我已经在中等职业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22年。

    默默地,我和学困生在一起。除了生活、思想、心理的帮助外,我,一名体育教师,除了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外,还利用中午时间和晚自习时间为他们补习英语,数学……让他们重新燃起求知的希望。

    默默地,我和后进生在一起。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塑造他们,用喜悦的心情去赞美他们。

    默默地,我和学优生在一起。与他们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寻求生活的新起点、新方向,鼓励他们再创辉煌。

    默默地,我和留校生在一起。有时与他们打打球,有时与他们谈谈心,有时请他们到家里看电视、吃水果、包饺子,减轻他们想家的困扰,让他们体会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我所带的每位学生都比入学时有了较大进步。2003年,我所担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班还被评为广州市先进班集体,我多次被评为区“体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我被评为区“三八红旗手”,2008年,我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班主任。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今天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在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互动交融中,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新的跨越。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与“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与“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结合起来,与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贯通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师,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虽然我没有过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乐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在这平凡而幸福的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爱心、善良、真诚与热情,去感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责任心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梦想,为祖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一个思想懵懂的小女孩成长为如今快过半百的中年妇女,我对美好生活一直都在向往着,我发现我的很多愿望都一个一个地实现了。我很自豪,我是一名中国人;我很幸福,我生长在中国。

    我们这代人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变迁、蓬勃发展。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止改变了我一家的生活状况,而是惠及了全国亿万个家庭。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很快建成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宏伟工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迎来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圆了几代人的回归梦。

    当神舟号宇宙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当翟志刚踏出舱门步入太空的那一瞬间,无数国人感到光荣和自豪。这是科技的发展,更是国力的象征,民心的凝聚,祖国正在腾飞,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落后的弱国”了。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国家领导的英明决策,离不开科学家和许许多多建设者的贡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照亮了华夏大地,我们这代人也快到了“知天命”之年,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祖国一同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y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