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阅而至 · 第11篇推荐:《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数:194
类型:心理学、成长
豆瓣评分:8.6
微信读书推荐值:86.0%
01 作者简介
阿德勒(本书引用的理论来源):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超越》、《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
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并走上了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02 书评
1)不幸是谁的错误?——未来取决于看待过去的方式,而非过去本身
探究人的心理总是不免需要回溯过去的经历,这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即“过去并非真的过去”,未解决的问题从来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消失,阿德勒称之为“原因论”。阿德勒本人的观点与此正相反,他强调“一切与过去没有关系”,不会为“现在”寻求一个“过去”的原因。
如果拿过去的经历作为原因,来解释当前的个人状态或者现象,并且为此止步不前或声称无法改变,那么也就是他主观希望停滞不前而拿过去作为借口,这就是他的目的,阿德勒称之为“目的论”。
作者对于此观点举了例子。如因过去不愉快的经历而患上社交恐惧症的人,他不愿意出门社交,因此将过去的不愉快作为自己不出门的借口,以此抵御社交恐惧的情绪。
无人可赎回自己的过去,解脱束缚的要义就是主观地赋予过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
2)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人生并非一场与他人的竞赛
作者解释,人会讨厌自己源于惧怕人际关系、惧怕被他人讨厌,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因此产生自我厌弃来避免和他人联系。随后作者探讨了自卑感的来源:和他人的比较。自卑感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所谓的自卑感可以是一种为自己过不好当下而引用的借口,也可以是不满于现状而需要追求卓越的信号,它的作用取决于人对待的方式。
“竞争感”是带来人际关系烦恼的根源。竞争意味着“胜利”和“失败”,也就意味着会产生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这样的后果就是会把他人和整个世界视作敌人,也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充满紧绷感,随时处于防御状态。只要陷入竞争的怪圈,即使是不败者也随时无法获得安心,时刻为了维护胜者的姿态而恐惧。把他人视作“伙伴”,那么世界就是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环境。
3)课题分类——Selfishness is not living as one wishes to live, it is asking others to live as one wishes to live
这部分内容是全书最有用的。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是试图干涉别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问题被别人所干涉。辨别一个课题的归属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干涉或者负担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沉重痛苦,即便是家人,也需要分离课题,甚至需要更加明确的分离。同样的,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
4)人类共同体感觉——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放弃小我ego,将自己融合在过去到未来,融合于宇宙之中;放弃对于自我的执着而变成对他人的关爱。阿德勒提倡人际横向关系,即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对别人给予关心和平等的鼓励。这种关系会带来自我价值感,进而带来勇气。
共同体感觉的延伸需要接纳自我、信任他人、帮助他人。人非圣贤,无可避免地存在自私、贪欲,诚实地接纳自我原本的样子,并且尽量地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就足够了。在接纳自我的前提下,才可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才能够做到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建立积极、深厚的关系。为他人贡献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己,从“我为他人做了什么,带来何种价值”,并积极的加以实践。这种带有奉献精神的积极心理投射,也会为自己创造更加愉快、轻松的世界。
5)活在当下——人生是连续的瞬间
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探讨的内容基本一致。即不要人为地创造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人所拥有的只是当前这一瞬间,你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而不可能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不要抱有“大规模的等待”这种心态,等到何时再做何事,因为无需等到人为创造的时间锚点,它们本身并不存在,而人生已经开始了。
03 原文摘录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3、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4、“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5、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6、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7、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04 公众号评分
评价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1、工具性(知识/技能):★★★☆
2、思想性(思维/方法/启发):★★★★★
3、文学性(文字/情节/情感):★★★★
注:最高5星,★为1星,☆为半星。
05 推荐人群及理由
这本书在人际关系上为许多敏感人士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过度奉献或者过度自私都不是平衡人际关系的恰当方式,它们的实质可能是满足过剩的自我意识,或是无形中的控制。在分离课题的基础上,对世人抱有共同体的友好态度,或许是更加融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
书中有一段引用犹太教义,是这样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世界是人内心的投射,要为了不重要的8个对世界抱有灰暗的想法吗?相信人活久了都会发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人不过寥寥几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