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
【本篇主题】登龙门本指得到权贵尊长赏识而身价大增,在隋唐以后,更多被用来比喻科举时会试得中!
“登龙门”在民间又有“跃龙门”和“跳龙门”等不同说法,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赏识而身价大增。在隋唐以后,由于科举考试的艰难和登第后的显贵,此后更多被用来比喻科举时会试得中。
“龙门”是古地名,相传本来称为龙关,是黄河边上的一座山,山的一半在河东(今山西境内),一半在河西(今陕西境内)。
据说当年夏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开凿了一处山口,让黄河水穿山而过,而黄河流过这道缺口时像穿过两扇大门,所以后来改名为龙门。
龙门地势险要,由高而下,水势甚急。
【配图】龙门地势险要,水势甚急(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相传黄河的鲤鱼每年会从下游往上游,都要试着跳一下龙门,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就会变成龙,跳不上的就只能额头带着白点回来了。
这就是有名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在《三秦记》和《水经注》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汉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
清代文人李元的《蠕范·物体》一书中将此故事描写得更加翔实:“鲤,昔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水经注·河水》篇:“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据说,黄河鲤鱼额上都有一白点,传说就是因为跳不上龙门碰着额头的结果。
【配图】鲤鱼跃龙门,成功者化龙(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唐代大诗人李白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赠崔侍郎·其一》)
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艰难,成功率极低,其难度绝不亚于鲤鱼跳龙门。不过考中进士之后,这些士子就会身价倍增,前途似锦。
因此,在隋唐以后,人们便用“跳龙门”“登龙门”比喻进士及第,暗指其绝高的难度和士子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
唐代文人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贡举》云:“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然而,科举高中万中无一,绝大多数士子都落第而回,就像黄河鲤鱼一样,成千上万的鲤鱼只有极少跃上龙门变成龙,其余的带着额上一点白回来。
【配图】鱼跃龙门,万中无一(图片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网友评论